《連云港市“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政策解讀
日前,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連云港市“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連政辦發〔2017〕16號,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分析了我市“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下簡稱戰新產業)的基礎現狀,闡述了“十三五”時期全市戰新產業發展目標定位、發展思路和發展重點,是未來五年全市戰新產業發展的行動綱領。為便于各縣區、各部門及全社會更好理解《規劃》相關內容,充分發揮《規劃》的指引導向作用,現作如下說明:
一、出臺背景意義
戰新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已成為全球和全國各地搶占新一輪經濟科技制高點的重大戰略。從全國和全省看,經濟發展新常態大背景下經濟發展的結構、方式和內生動力的轉換,“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在江蘇交匯疊加等因素,都為戰新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動能。早在2010年,國家就對培育和發展戰新產業進行了頂層設計,上升為國家戰略。更為重要的是,國家、省的戰新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也已于2016年底下發,其中省“十三五”戰新規劃明確提出,“打造連云港新醫藥等區域標志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高地”、“加快建設連云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等一系列連云港元素。
就我市來看,“十二五”期間全市戰新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升,聚集效應和發展特色逐步形成。2015年全市戰新產業產值達到1125億元(新口徑),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20.2%。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競爭力居全國前列,新口徑產值分別達到456.9億元、296.4億元、183.4億元。與此同時,我市戰新產業也面臨著產業規劃不到位、產業布局分散、產業配套服務不足、產業層次偏低等發展困境,這些都在較大程度上制約了戰新產業規模的壯大和品質的提升。“十三五”期間亟待出臺一個高水平規劃,用以指導、統籌全市戰新產業的布局優化、壯大發展。
二、《規劃》主要內容
(一)發展目標
《規劃》提出,到“十三五”末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突破2300億元,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5個,超百億龍頭企業(集團)10家,國內一流的重大科技平臺載體20家,戰新產業綜合實力居國內前列、若干領域國內領先,戰新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先導作用不斷增強。
(二)遵循原則
《規劃》提出了八個原則。一是前瞻布局原則。既要聚焦科技發展前沿,又要立足連云港發展實際。二是市場主導原則。更加注重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三是合理布局原則。更加注重從全市全局角度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合理布局。四是創新驅動原則。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戰新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加強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產業組織方式創新。五是高端引領原則。瞄準科技前沿,聚焦發展重點,對重要前沿性領域及早部署,培育先導產業。六是集聚集約原則。堅持集約集聚發展,優化產業布局,推動要素、資源、人才等有效集聚和供給。七是開放融合原則。堅持將把開放融合作為戰新產業發展的重要路徑。八是綠色低碳原則。推行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三)重點領域和重點工程
《規劃》在遵循國家、省戰略布局并結合我市自身特色的基礎上,提出“十三五”時期我市重點發展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海洋產業等七大產業。
1、大健康產業。繼續發展藥品業和醫療器械業的同時,加快發展以保健食品、藥妝、功能性日用品等為主的保健養生產業,以及以個性化健康檢測評估、咨詢服務、疾病康復等為主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將連云港市從國內創新藥物引領區發展為“防—治—養”一體化的大健康產業高地。重點發展生物制藥、現代中藥、小分子藥物、先進醫療設備及醫用材料、生物技術及產品、海洋生物醫藥、醫藥電子商務、保健養生產品和健康服務業等九個方面。
2、新材料產業。新材料產業依托新材料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等載體,加強核心技術突破,發展綜合性能高,資源消耗少,環境負荷低的重大材料產品及技術,開發高效、節能、環保和可循環的新型制造工藝,加快打造一批技術水平高、帶動性強的戰略性產品,努力實現新材料產業由低端向高端發展,由小散型向規模集約型轉變,使連云港成為全國重要的新材料研發生產基地。重點發展高性能纖維材料制備與裝備、高性能金屬非金屬新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石墨烯材料和大直徑硅片等五個方面。
3、新能源產業。堅持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加快構建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和市場應用體系,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推動裝備制造企業向服務化轉型,加快建設連云港清潔能源創新產業園,努力把連云港建設成為國際國內有重要地位和較強核心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研發、設計、制造、應用與服務基地。重點發展風力發電技術、裝備與服務、太陽能光伏/光熱利用技術及裝備、核能產業體系、碳基清潔能源關鍵技術及裝備、新興能源應用技術及裝備、“互聯網+”新能源等六個方面。
4、高端裝備制造業。積極應用網絡化、數字化制造技術,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集成,在先進成形、極端制造、數字制造、綠色制造、精密模具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提升全市制造業在高端環節方面的創新能力,努力使連云港市成為全國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和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基地。重點發展大型裝備制造、精密機械制造、智能成套系統和智能機器人等四個方面。
5、節能環保產業。以節能環保產品和節能環保新技術為重點,積極進行相關技術產品研發和推廣工作,建設節能環保產業園,推動循環經濟建設,降低能耗,減少污染,推動連云港市節能環保產業快速發展同時,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重點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節能環保產品、節能環保技術和節能環保服務業等六個方面。
6、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物聯網、下一代信息網絡、高性能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和新型電子元器件等,構建萬物互聯、融合創新、智能協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以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軟件服務業、大數據與云計算、創意產業、智慧港口與物流產業、“智慧連云港”建設為重點,以自身資源與區位優勢為基礎,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突破核心技術,提高服務質量,使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成為我市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7、海洋產業。充分利用自身海洋資源優勢,以海水養殖、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上風電、海工裝備制造、現代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等產業為重點,推動相關技術研發和引進,以項目為依托,大力發展海洋產業,發展和鞏固海洋經濟在連云港市的重要地位。不斷加強與國家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共建,爭創省級、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加快推進海洋與漁業科研基地建設。促進海洋服務業與海洋第二產業、第一產業融合發展,打破各產業間的技術邊界、業務邊界、運營邊界,實現海洋各產業、各環節的連通。
此外,在明確七大戰新產業領域發展目標和重點的基礎上,《規劃》還提出通過“五大工程”,即通過縣區布局工程合理配置全市資源、通過創新平臺工程統籌科技創新資源、通過產業集群工程加大優勢產業企業集聚、通過科技產業園區工程引領全市工業經濟優化升級、通過領軍企業工程加快新技術的突破,通過五大重點工程的開展實施,明確全市范圍內各縣區、各功能板塊的產業發展定位,打牢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繼續為推動全市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四)保障措施
《規劃》提出通過健全領導決策機制、立足項目支撐、注重招商引智、加強金融支持、簡化報批流程、實施品牌戰略等方式,切實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并保障規劃的落地實施。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