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k12498411/2020-00292
            發布機構 市政府辦 發文日期 2020-12-10
            標 題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市貫徹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實施方案的通知
            文 號 連政辦發〔2020〕79號 主 題 詞
            內容概述 《連云港市貫徹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實施方案》已經市十四屆政府第6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時 效 有效 文件下載

            連政辦發〔2020〕79號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市貫徹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連云港市貫徹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實施方案》已經市十四屆政府第6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0年12月10日

            (此件公開發布)

            連云港市貫徹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國辦發〔2019〕40號)、《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省貫徹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實施方案的通知》(蘇政辦發〔2020〕49號)精神,充分發揮體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進體育強市建設,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決策部署,堅持以人為本、守正創新、依法治體、開放融合,持續提升體育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大力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全市“高質發展、后發先至”發揮積極作用,為推動體育強市建設、讓體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二)發展目標

            到2022年,建立與高水平小康社會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格局,人民群眾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持續提高,體育改革創新取得新成果,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競技體育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體育產業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進展。

            到2035年,建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體育強市,實現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公共體育服務優質高效,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50%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8平方米,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超過95%;青少年身體素養顯著提升,健康狀況明顯改善,95%以上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每人掌握2項以上運動技能;競技體育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三大球”與基礎大項等實現均衡發展,在全省的位次明顯提升;體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對全市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不斷提升;中華體育精神傳承發揚,體育文化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不斷提高。

            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市,人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體育綜合實力進入全省第一方陣,體育成為我市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顯著標志。

            二、主要任務

            (一)完善體育公共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各級政府制定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推進全民健身“六個身邊”工程建設。積極爭創國家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縣),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推進健身人群均衡發展。

            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將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區域發展規劃和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合理利用空置場所、小區空地、公園綠地、建筑屋頂等,建設體育場所,實現城鄉“十分鐘體育健身圈”。依托地方自然資源稟賦建設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打造連云港山海休閑體育城市。完善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政策,推進公共休閑場所健身設施對社會開放。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持續打造“港城健身大聯動”活動品牌,開展全民健身日等參與性強、普及面廣、特色鮮明的健身比賽和活動。面向基層,創建“一縣(區)一品”特色隊伍和特色活動。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建立面向全民的體育運動水平等級標準和評定體系。扶持推廣各類民族民間民俗傳統運動項目,推動“冰雪運動”發展。建立群眾性競賽活動體系和激勵機制,探索多元主體辦賽機制。

            提供科學有效的健身指導。推進體育協會改革,加強單項體育協會實體化建設,完善覆蓋城鄉、規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積極組織、引導、開展多種形式的健身活動。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指導服務,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健全國民體質監測網絡,定期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和健康評價公益服務活動,完善國民體質監測數據庫,為科學規劃全民健身工作提供依據。

            推動健身人群均衡發展。制定實施青少年、婦女、老年人、農民、職業人群、殘疾人等群體的體質健康干預計劃。全面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促進青少年提高身體素養和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大在職人群公共體育供給提高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在職人群全民健身參與度。指導和加強各級老年人體育協會工作,創新適合老年人特點的體育健身項目和方法。完善公共健身場所無障礙設施,為殘疾人健身提供便利。積極推進體育健身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不斷擴大有組織健身人數,統籌兼顧各類人群健身需求,實現人群體育的均衡發展。


            (二)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推進競技體育全面振興

            構建科學合理的訓練體系。堅持重點布局,集約發展。優化青少年競技體育項目布局,明確重點,分類指導,推動優勢項目、合作項目、重振項目和新興項目協調發展。完善政府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堅持開放辦體育,創新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充分調動學校、縣區以及社會力量參與競技體育的積極性,綜合評估競技體育項目發展潛力和價值,統籌各項目發展,建立競技體育公共投入的效益評估體系。

            建立科學的競賽體系。深化青少年競賽體制改革,調動各級、各訓練主體的積極性,發揮體育競賽對青少年業余訓練的導向作用,引導全市競技體育項目發展。以校園籃球、足球、排球為重點,精心打造青少年陽光體育聯賽,發現優秀后備人才,健全后備梯隊。申辦第21屆省運會,推動我市競技體育全面、均衡發展。

            全面推動足球、籃球、排球運動的普及和提高。積極落實“三大球”發展計劃,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三大球”訓練、競賽和后備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三大球”訓練、競賽的科學化水平,提高“三大球”發展市場化、社會化水平。

            加強業余訓練人才培養。指導各級各類體校提高辦學質量,加強各級各類體育特色學校建設。建立優秀運動員后備人才選拔培養綠色通道,擴大選材面,嚴格選材標準。完善“訓科醫管一體化”機制,提高人才選拔的科學化水平。深入開展教練員分類培訓,充分發揮經驗豐富的資深教練員作用,注重培養、借智和引進相結合,依托體育高等院校,提高年輕優秀教練員專業水平和帶隊能力。研究制訂高水平人才引進政策,加大高水平教練員引進力度,提升全市教練員整體水平。

            (三)加快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優化體育產業結構。完善體育產業業態,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運營、體育培訓等體育服務業,拓展體育旅游、體育創意、運動康復等新興體育服務業,引導企業豐富體育服務內涵,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努力提升體育服務業水平。支持體育用品業創新發展,開發一批技術領先、綠色環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引導體育用品企業從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營銷推廣、運營服務等領域延伸,培育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體育用品企業,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體育產業基地和體育服務綜合體。

            改善體育產業發展環境。推進簡政放權,創新管理方式,激發體育發展活力。加強規劃、政策、標準引導,加強市場監管,營造各類主體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體育市場環境。推進經營類體育事業單位改革,推動體育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將部分公共體育服務項目交由體育社會組織承擔。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依法組織、承辦體育賽事。加強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為賽事活動舉辦提供服務。

            打造山海休閑體育賽事品牌。圍繞活力動感城市和“一帶一路”主題,繼續辦好亞洲杯暨“一帶一路”鐵人三項、徐圩馬拉松等國際重大體育賽事,積極承接全國和省青少年U系列賽事及健身秧歌、廣場舞、拔河、海釣、海泳等群眾性賽事,扶持海濱、山地馬拉松和自行車等品牌賽事,培育滑翔傘、龍舟、帆船等具有發展潛力的體育賽事。


            擴大體育消費。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增強體育消費粘性,豐富節假日體育賽事供給,激發大眾體育消費需求。拓展體育健身、體育觀賽、體育培訓、體育旅游等消費新空間,促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產業發展。創新體育消費支付產品,推動體育消費便利化。支持各地創新體育消費引導機制,激發縣域體育消費潛力,活躍農村體育消費市場,拓展夜間特色體育消費,培育數字體育、在線健身等消費新業態。創建省級、國家級體育消費試點城市。

            促進體育融合發展。促進體育與健康、養老、教育、文化、旅游、傳媒等行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康體服務,鼓勵企業投資運營運動康復醫院。深化體旅融合,打造體育旅游精品項目和精品線路。建設智慧體育,推動體育產業與電子商務相結合,加強體育場館智能化建設,提升體育服務智能化、便利化水平。引導有條件的縣區打造體育創意產業園、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和體育產業創新試驗區。

            (四)繁榮體育文化,助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深入挖掘中華體育精神,將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精心培育和發展體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務文化。完善體育榮譽體系,鼓勵社會組織和單項體育協會打造褒獎運動精神的各類榮譽獎勵。倡導文明觀賽、文明健身等體育文明禮儀,促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

            傳承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加強優秀民族體育、民間體育、民俗體育的保護、推廣和創新,推進傳統體育項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開展體育文物、檔案、文獻等普查、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工作。開展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推動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推動運動項目文化建設。挖掘體育運動項目特色、組織文化和團隊精神,講好以運動員為主體的運動項目文化故事。培育具有優秀品德和良好運動成績的體育明星,組織運動隊和體育明星開展公益活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以各類賽事為平臺,舉辦以運動項目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活動、文化展示,打造“一帶一路”精品體育旅游賽事和線路。

            三、政策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協同推進、社會廣泛參與、群眾共建共享的公共體育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政府做好宏觀規劃、政策制定、資源整合、工作監督評估和協調跨部門聯動;體育、發改、財政、稅務、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安、教育、文化和旅游、衛生健康、科技、民政、外事、住建、資源、農業農村、殘聯等部門和單位通力協作,按照職責,制定工作規劃、落實工作任務,實現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加大政策扶持。各縣區和市相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有關決策部署,推進各項政策落地,實現政策疊加效應。各級政府要將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把體育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加大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力度,制定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指導性目錄,規范體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使用。

            (三)健全績效評估。深化體育領域“放管服”改革,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加強對體育賽事、體育市場經營等活動的事中事后監管,不斷優化服務。做好體育強市評價指標的分解細化,明確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完善考核評估體系,加強監督檢查。

            附件:體育強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

            附件

            體育強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

            (2020-2022年)

            為推動體育強市建設,近三年重點實施以下九項工程。

            (一)全民健身活動普及工程

            1.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制定落實《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打造“港城健身大聯動”活動品牌,依托傳統節日、體育賽事、重大慶典活動,辦好全民健身日、農民體育節、老年人體育節、社區體育節、職工運動會、青少年系列比賽等活動,擴大健美健身、健身秧歌、拔河等項目的品牌效益,創建“一縣(區)一品”特色隊伍和特色活動,每年開展面向基層、參與性強、普及面廣、特色鮮明的健身活動150項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1%以上。(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總工會、市體育總會,各縣區)

            2.促進青少年健身活動普及。全力推動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完善青少年體育聯賽制度,每年舉辦全市三大球、田徑運動會等青少年比賽15項以上。推動班級、年級、學校建立運動隊,定期開展訓練、比賽,每年舉辦校達標運動會,開展課間操、“冬鍛三項”等活動,確保學生在校每天體育活動時間達到1小時以上,掌握2項以上可以終身鍛煉的體育運動技能。青少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率達到93%。(市教育局、市體育局,各縣區)

            3.推動健身人群均衡發展。

            實施《江蘇省在職人群健身指導綱要》,加大在職人群公共體育供給,提高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在職人群健身意識,發揮職工文體活動陣地和職工體育組織的作用,普及廣播體操、工間操,推廣球類、游泳、健身氣功、健步走(跑)、騎行、健身、瑜伽、廣場舞等職工喜聞樂見的體育健身項目。實施《江蘇省老年人科學健身綱要》,創新適合老年人特點的體育健身項目和方法,辦好老年人體育節。指導和加強各級老年人體育協會工作,強化老年人科學健身指導和培訓。完善公共健身場所無障礙設施,增設全人群健身器材,為殘疾人健身提供便利。積極推進體育健身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不斷擴大有組織健身人數,統籌兼顧各類人群健身需求,實現人群體育的均衡發展。(市體育局、市級機關工委、市農業農村局、市總工會、市殘聯、市體育總會,各縣區)


            (二)健身設施惠民工程

            1.推進大型體育設施完善配套。落實《連云港市區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布局規劃(2017-2030)》,建成市全民健身中心(南廣場)城市體育綜合體,建成郁洲健身中心(原衛校地塊)、海州區全民健身中心、灌南縣體育中心,完善東海縣、灌云縣、贛榆區體育中心、連云區全民健身中心配套。鼓勵建設集健身、餐飲、住宿、體育商品銷售等于一體的城市體育綜合體。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完善扶持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建設體育設施。引導各類學校、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對社會開放。(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住建局、市資源局,各縣區)

            2.推進基層體育設施提檔升級。嚴格落實國家關于新建居住區配建全民健身設施的要求,將體育設施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區和社區按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標準規范執行,配套群眾健身相關設施,并與住宅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完善城市“十分鐘體育健身圈”服務功能,推動鄉鎮(街道)建設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運動場,行政村(社區)建設體育活動室、多功能運動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9平方米。(市體育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住建局、市資源局,各縣區)

            3.打造連云港山海休閑體育城市。推進公共休閑場所健身設施建設,合理利用城市公園、綠地、廣場等公共場所,空置場所等,建成80個有一定規模、服務功能較為完善的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總里程達1000公里。利用健身場地、小區空地、廣場、綠地等,推進晨晚練點遍布城鄉。配備必要的設備,提供專業指導,全市健身晨晚練點達到5000個。建設山海資源型體育場地設施,積極開發濱海資源,建設濱海健身步道、體育健身長廊、體育沙灘公園,開展游泳、快艇、游艇、帆船帆板、沙灘排球、水上摩托艇、沙灘足球等濱海休閑體育活動。以云臺山為重點,建設健身綠道、戶外營地,打造以森林、山地為一體的森林體育公園,開展滑翔傘、登山、山地馬拉松、山地自行車、定向運動、攀巖等山地休閑體育活動。沿東鹽河、玉帶河、大浦河等,打造城市休閑體育帶,加快慢行系統(健身步道、自行車道、健身驛站)、健身廣場、健身路徑、龍舟基地的建設。打造西雙湖、月牙島、塔山水庫、潮河、碩項湖等湖島生態休閑體育圈,增加體育基礎設施,開展龍舟、皮劃艇、徒步、騎行、垂釣等體育活動。(市體育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文廣旅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住建局、市資源局,各縣區)


            (三)科學健身指導工程

            1.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注重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培訓、管理,做到每個晨晚練點均配有3名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為一線指導員辦理意外傷害保險,配發服裝,加強管理,著力提高上崗到崗率。建立體育教練員、裁判員數據庫,建立不同層次、不同項目的健身專業人員目錄,定期為健身群體提供志愿健身指導。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工作,為健身場所培養更多更好的職業健身指導員,為廣大群眾提供科學健身指導。(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市體育總會,各縣區)

            2.加強體育協會組織建設。推進體育協會改革,通過資金扶持、評估引導、規范管理,加強單項體育協會實體化建設。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體育社團建設,支持協會組織組建體育俱樂部,不斷提升體育社會組織發展能力。實現體育總會、老年體育協會、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鄉鎮、街道全覆蓋。充分發揮體育組織的紐帶作用,不斷提高群眾的健身意識,針對不同人群的健身特點和需求,積極組織、引導,認真開展多種形式的健身活動,提倡每名群眾選擇一項健身活動,加入一個體育協會組織。加大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鼓勵和推動各級體育協會社團、企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開展體育競賽和活動。(市體育局、市民政局、市體育總會,各縣區)

            3.完善科學健身評價體系。組織第六次全省國民體質監測,開展第三次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超過93.3%。進一步完善三級國民體質監測網絡,為群眾開展體質測試。根據體質監測個體樣本、醫療體檢報告,出具運動處方。依托國民體質監測和測試,建立全民健身大數據庫,科學采集、分類、運用數據,對特定人群進行長期跟蹤、采集、分析、對比,通過數據評估健身效果,為推進科學規劃全民健身工作提供依據。(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市體育總會,各縣區)

            4.開展科學健身宣傳教育。開設科學健身大講堂,邀請體育健身專家、優秀社會體育指導員、教練員等,開展科學健身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四進”活動,面對面開展健身項目普及推廣。在電視、廣播、報紙、新媒體開設專欄,提供優質的科學健身服務。(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各縣區)

            (四)業余訓練體系構建工程

            1.科學布局競技訓練項目。重點投入、全力保障,發揮“三大球”、田徑投擲和拳擊等項目優勢。重振摔跤、舉重、空手道等重競技項目。推進自行車、賽艇和皮劃艇等項目開展內外合作。逐步發展橄欖球、棒球、壘球、輪滑、高爾夫球、曲棍球、鐵人三項、帆船帆板和手球等新興項目。依托社會培訓機構,以乒乓球、羽毛球、擊劍和體操等項目為重點,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社會化辦隊模式,明確權利義務、管理權限、評估機制、經費支持和獎勵政策。根據“突出優勢、錯位發展”的原則,統籌協調相關項目在各縣區的布局。開展業余訓練項目20項以上,訓練人數1200人以上。(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各縣區)

            2.加強競技體育陣地建設。完成市全民健身中心、郁洲健身中心建設,根據《江蘇省中等體育運動學校現代化建設標準》,科學規劃市體校布局,加大投入,用3年左右的時間,實現辦公、教學、訓練、生活等設施的完善和升級,把體校建成名副其實的競技體育人才高地。強化市體育局訓練中心、市體育運動學校、市體育場館中心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形成機制靈活、資源共享的技術指導中心和綜合服務中心,為全市提供技術指導、科研服務和人才培訓。建設好市體校、新海高級中學、開發區高級中學三個國家級高水平后備人才訓練基地,盡早建成國家籃球項目后備人才基地。(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各縣區)

            (五)體教融合發展工程

            1.加強體育特色學校建設。推動業余體校與普通學校深度融合,以“三大球”、棒壘球、手球、橄欖球等集體項目為重點布局全市體教融合梯隊建設項目學校,確保全市注冊業余運動員在普通中小學就讀全覆蓋。推進“名校辦名隊”、“名隊進名校”,根據學校的優勢和特色,科學規劃學校體育項目布局,加強體育傳統校建設,穩步推廣市隊校辦、市校聯辦運動隊模式,實現市隊校辦、市校聯辦的運動隊不少于30支。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一校一品、一精多品”格局。各縣(市、區)開展5個以上體育特色項目,每個項目按照6:2:1比例創建小學、初中、高中學段銜接的體育特色梯隊學校。創建省級體育特色學校(園)70所,其中3所優秀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示范學校、15所省級體操特色幼兒園、15所省級籃球特色幼兒園。(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各縣區)

            2.構建特色學校業余訓練網絡。加強市縣聯動、體教聯動,支持和鼓勵社團組織等社會力量進入學校參與業余訓練,多形式、多渠道培養優秀體育苗子,實現資源共享。合理規劃縣級業余體校訓練項目,每個縣級體校承擔省運會3個以上大項、5個以上小項的業余訓練和參賽任務。因地制宜開展體育特色訓練,逐步培育一批優秀縣區、學校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形成連云區棒壘球、贛榆區手球等地區特色優勢項目。(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各縣區)

            3.推動幼兒體育發展。制定和實施《連云港市快樂幼兒體育工程》,在學前教育機構和中小學校中廣泛開展快樂體操、小籃球、小足球、少兒趣味田徑等體育項目,將快樂體操與幼兒園的晨間鍛煉等環節結合,以游戲方式把快樂體育課程融入健康領域教學內容,與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相關領域內容融合,培養幼兒體育運動習慣,提高幼兒身體健康素質基礎,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培育優秀的體育后備人才。80%幼兒園開展快樂體操、小籃球、小足球項目,每個縣區不少于2所學校開展少兒趣味田徑項目。大力發展體育興趣小組、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創建一批具有優勢品牌的特色幼兒園和學校。(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各縣區)

            (六)業余訓練質量提升工程

            1.全面提高訓練質量。瞄準選材、訓練、比賽和人才輸送各個環節,以質量和效益為導向,健全以系統訓練為核心、教練員為主導、尖子運動員為重點的質量體系。以訓練大綱為基礎,制定訓練質量管理評估辦法。全面推行年度訓練大綱測試,進一步加強訓練過程管理,對訓練計劃安排、訓練手段與方法、營養與恢復和反興奮劑教育等環節全程管控。鼓勵走出去,加大外訓的投入,通過外訓和交流,檢驗訓練成效;支持請進來,借智高水平的訓練和指導,促進整體訓練水平的跨越式發展。落實市政府與南京體育學院戰略合作協議,采取集訓代訓、教練互派、聯合培養等多種方式,深化雙方多層次合作。(市體育局,各縣區)

            2.打造優秀尖子選手。進一步擴大選材面,嚴格選材標準,提高人才選拔的科學化水平。認真研究體育人才成長規律,及早發現和確定重點優秀苗子,完善“訓科醫管一體化”機制,建立尖子人才選拔培養綠色通道,縮短成長周期。加強體育科研工作,對具備奪金實力的尖子選手及時篩選、甄別,強化訓練、營養、伙食、恢復、外訓等全方位服務,重點攻關、重點跟蹤、重點保障。制訂和落實優秀運動員激勵政策。(市體育局,各縣區)

            3.加強教練員隊伍建設。根據運動項目的狀況和特點,深入開展教練員分類培訓。充分發揮經驗豐富的資深教練員作用,以老帶新。注重培養、借智和引進相結合,依托南京體育學院等體育高等院校,選拔優秀年輕教練員到更高的平臺見習和實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和帶隊能力。采取短期培訓、集訓等方式,把市外高水平教練員請進來,現場傳授和示范。研究制訂高水平人才引進政策,根據運動項目發展需要,加大高水平教練員引進力度,提升全市教練員整體水平。(市體育局、市人社局,各縣區)

            (七)競賽體系完善工程

            1.完善市、縣(區)、學校三級競賽體系。進一步深化青少年競賽體制改革,發揮體育競賽對青少年業余訓練的導向作用。以錦標賽、調賽、聯賽、專項運動會等為杠桿,調動各級、各訓練主體的積極性。通過比賽,引導全市競技體育項目發展,及時發現優秀后備人才,健全后備梯隊。每年舉辦市級青少年比賽不少于30項。(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各縣區)

            2.精心打造青少年陽光體育聯賽。以校園籃球和校園足球為重點,以年度青少年體育比賽為載體,把青少年身體素質作為常規性測試內容,打造青少年陽光體育聯賽。積極開展訓練營、夏(冬)令營等形式多樣、方式靈活的青少年賽事和活動。(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各縣區)

            3.積極承辦省級及以上的重大賽事。申辦第21屆省運會,通過承辦和參加省級及以上錦標賽、冠軍賽、邀請賽、交流賽等,讓教練員、運動員和裁判員在高水平的比賽和激烈競爭氛圍中,開闊視野、了解對手,檢驗訓練水平,發現自身不足,提高實戰能力。(市體育局、市財政局,各縣區)

            (八)體育產業提升工程

            1.優化體育產業結構。適應市民體育消費新需求,完善體育產業業態,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運營、體育培訓等體育服務業,拓展體育旅游、體育創意、運動康復等新興體育服務業,引導企業豐富體育服務內涵,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努力提升體育服務業水平,到2022年,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60%,爭創省級體育消費試點城市。支持體育用品業創新發展,鼓勵采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開發一批技術領先、綠色環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引導體育用品企業從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營銷推廣、運營服務等領域延伸,培育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體育用品企業。逐步發展職業體育,鼓勵多元投入,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和大型體育場館采取單獨組建、合作聯辦、冠名贊助等方式參與職業體育發展。(市體育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文廣旅局、市統計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各縣區)

            2.改善體育產業發展環境。推進簡政放權,創新管理方式,激發體育發展活力。逐步建立公開透明的體育市場準入標準和運行規則,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領域向社會開放。加強規劃、政策、標準引導,加強市場監管,營造各類主體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體育市場環境。在體育領域推動政事分開、政企分開、政社分開和管辦分離,推進經營類體育事業單位改革,推動體育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將部分公共體育服務項目交由體育社會組織承擔。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依法組織、承辦體育賽事。加強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為賽事活動舉辦提供服務。(市體育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市文廣旅局,各縣區)

            3.打造山海休閑體育賽事品牌。圍繞活力動感城市和“一帶一路”主題,繼續辦好亞洲杯暨“一帶一路”鐵人三項、徐圩馬拉松等國際重大體育賽事,積極承接全國和省青少年U系列賽事及健身秧歌、廣場舞、拔河、海釣、海泳等群眾性賽事,扶持海濱、山地馬拉松和自行車等品牌賽事,培育滑翔傘、龍舟、帆船等具有發展潛力的體育賽事。(市體育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文廣旅局,各縣區)

            4.促進體育融合發展。促進體育與健康、養老、教育、文化、旅游、傳媒等行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康體服務,鼓勵企業投資運營運動康復醫院。引導有條件的縣區打造體育創意產業園和體育產業創新試驗區,支持金融、地產、建筑、交通、制造、信息、食品藥品等企業開發體育領域產品和服務。深化體旅融合,打造體育旅游精品項目和精品線路,培育體育產業特色縣(區)、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智慧體育,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為基礎,構建覆蓋全市的“智慧體育”服務網絡和平臺,提升體育服務的信息化水平。推動體育產業與電子商務相結合,加強體育場館智能化建設,完善場地預訂、門票銷售、信息查詢、健身指導等服務。到2022年,培育2家省級體育服務綜合體、4家省級以上體育產業基地,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150億元,提高體育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市衛健委、市文廣旅局,各縣區)

            (九)體育文化培育工程

            1.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深入挖掘中華體育精神,將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精心培育和發展體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務文化。完善體育榮譽體系,鼓勵社會組織和單項體育協會打造褒獎運動精神的各類榮譽獎勵。倡導文明觀賽、文明健身等體育文明禮儀,促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市體育局,各縣區)

            2.傳承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加強優秀民族體育、民間體育、民俗體育的保護、推廣和創新,推進傳統體育項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開展體育文物、檔案、文獻等普查、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工作。開展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推動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市體育局、市文廣旅局,各縣區)

            3.推動運動項目文化建設。挖掘體育運動項目特色、組織文化和團隊精神,講好以運動員為主體的運動項目文化故事。培育具有優秀品德和良好運動成績的體育明星,組織運動隊和體育明星開展公益活動。以各類賽事為平臺,舉辦以運動項目為主要內容的體育攝影、體育美術、體育動漫等體育文化活動。推動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體育交流活動,推動體育旅游方面深度合作,打造“一帶一路”精品體育賽事和旅游線路。(市體育局、市文廣旅局、市外辦,各縣區)

            關聯閱讀:《連云港市貫徹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實施方案》政策解讀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秋霞鲁丝片Av无码少妇| 中文字幕av一区|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无码乱码av天堂一区二区| 日日摸日日踫夜夜爽无码| 无码专区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内射| 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无码毛片视频一区二区本码| 欧美日韩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 人妻丰满熟妇无码区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 无码专区天天躁天天躁在线|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不卡|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性色欲网站人妻丰满中文久久不卡| 中文字幕乱偷无码AV先锋|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精品高潮呻吟99av无码视频|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二区麻豆| 无码中文av有码中文a| A∨变态另类天堂无码专区|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十八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无遮挡骂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