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縣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
一、基本信息
連云港灌南生態環境局
二、部門信息
環評科
三、窗口辦理
是否進駐政務大廳:是
辦理地點:灌南縣集中辦公區8號樓政務服務中心2樓生態環境局2053號窗口
辦理時間:8:30-12:00??14:00-17:00(夏季)??8:30-12:00???13:30-17:00(春秋冬季)
咨詢方式:0518-83263018
四、受理標準
服務對象:企業、群眾
受理條件: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權限應屬于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建設單位已編制完成環境影響報告表、建設單位已按要求完成信息公開、在江蘇政務服務網http://www.jszwfw.gov.cn完成法人注冊后,登錄http://www.jszwfw.gov.cn/col/col140126/index.html,在我要申報中選擇申報事項,選擇在線辦理完成網上填報(請使用IE9及以上版本IE瀏覽器)。
五、辦理材料
編制環境影響報告
六、辦理流程
建設單位報送-縣局初審-市局審批
七、辦理時限
報告書60個工作日,報告表30個工作日
八、收費情況
不收費
九、審批結果
批復文件
十、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12月26日主席令第二十二號,2014年4月24日主席令第九號修改) 第十九條 編制有關開發利用規劃,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開發利用規劃,不得組織實施;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16年7月2日主席令第七十七號,2016年7月2日主席令第四十八號修改,2018年12月29日主席令第二十四號修改) 第十六條 國家根據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實行分類管理。 建設單位應當按照下列規定組織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以下統稱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一)可能造成重大環境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對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全面評價; (二)可能造成輕度環境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對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或者專項評價; (三)對環境影響很小、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當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制定并公布。 第二十二條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表,由建設單位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報有審批權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批。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的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辦理。 審批部門應當自收到環境影響報告書之日起六十日內,收到環境影響報告表之日起三十日內,分別作出審批決定并書面通知建設單位。 國家對環境影響登記表實行備案管理。 審核、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表以及備案環境影響登記表,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第二十三條 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審批下列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一)核設施、絕密工程等特殊性質的建設項目; (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的建設項目; (三)由國務院審批的或者由國務院授權有關部門審批的建設項目。 前款規定以外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權限,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建設項目可能造成跨行政區域的不良環境影響,有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該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有爭議的,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共同的上一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批。 第二十四條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經批準后,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采用的生產工藝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態破壞的措施發生重大變動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報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自批準之日起超過五年,方決定該項目開工建設的,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報原審批部門重新審核;原審批部門應當自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之日起十日內,將審核意見書面通知建設單位。 第二十五條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依法經審批部門審查或者審查后未予批準的,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月11日主席令第十二號,2017年6月27日主席令第七十號修改) 第十九條 新建、改建、擴建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和其他水上設施,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建設單位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擴建排污口的,應當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同意;涉及通航、漁業水域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在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時,應當征求交通、漁業主管部門的意見。 建設項目的水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水污染防治設施應當符合經批準或者備案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1987年9月5日第57號,2018年10月26日主席令第十六號修正) 第十八條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建設對大氣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公開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應當符合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遵守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主席令第七十七號,2018年12月29日主席令第二十四號修正) 第十三條 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環境噪聲污染的,建設單位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規定環境噪聲污染的防治措施,并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序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批準。 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應當有該建設項目所在地單位和居民的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1995年10月30日主席令第五十八號,2016年11月7日主席令第五十七號修正) 第十三條 建設產生固體廢物的項目以及建設貯存、利用、處置固體廢物的項目,必須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1982年08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令第九號,2017年11月4日主席令第八十一號修正) 第四十三條 海岸工程建設項目單位,必須對海洋環境進行科學調查,根據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合理選址,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在建設項目開工前,將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批準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之前,必須征求海洋、海事、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1998年11月29日國務院令第253號,2017年7月16日國務院令第682號修訂) 第六條 國家實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第七條 國家根據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按照下列規定對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實行分類管理: (一)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全面、詳細的評價; (二)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輕度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或者專項評價; (三)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很小,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當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和征求有關部門、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公眾等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并公布。 第九條 依法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開工建設前將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依法經審批部門審查或者審查后未予批準的,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應當重點審查建設項目的環境可行性、環境影響分析預測評估的可靠性、環境保護措施的有效性、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科學性等,并分別自收到環境影響報告書之日起60日內、收到環境影響報告表之日起30日內,作出審批決定并書面通知建設單位。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組織技術機構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進行技術評估,并承擔相應費用;技術機構應當對其提出的技術評估意見負責,不得向建設單位、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收取任何費用。 依法應當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將環境影響登記表報建設項目所在地縣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網上審批、備案和信息公開。 第十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批下列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 (一)核設施、絕密工程等特殊性質的建設項目; (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的建設項目; (三)國務院審批的或者國務院授權有關部門審批的建設項目。 前款規定以外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審批權限,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建設項目造成跨行政區域環境影響,有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有爭議的,其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由共同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十一條 建設項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作出不予批準的決定: (一)建設項目類型及其選址、布局、規模等不符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法定規劃; (二)所在區域環境質量未達到國家或者地方環境質量標準,且建設項目擬采取的措施不能滿足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管理要求; (三)建設項目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無法確保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家和地方排放標準,或者未采取必要措施預防和控制生態破壞; (四)改建、擴建和技術改造項目,未針對項目原有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五)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基礎資料數據明顯不實,內容存在重大缺陷、遺漏,或者環境影響評價結論不明確、不合理。 第十二條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經批準后,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采用的生產工藝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態破壞的措施發生重大變動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自批準之日起滿5年,建設項目方開工建設的,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應當報原審批部門重新審核。原審批部門應當自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之日起10日內,將審核意見書面通知建設單位;逾期未通知的,視為審核同意。 審核、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及備案環境影響登記表,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1990年06月25日國務院令第62號,2018年03月19日國務院令第698號) 第七條 海岸工程建設項目的建設單位,應當依法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批。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在批準海岸工程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之前,應當征求海洋、海事、漁業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 禁止在天然港灣有航運價值的區域、重要苗種基地和養殖場所及水面、灘涂中的魚、蝦、蟹、貝、藻類的自然產卵場、繁殖場、索餌場及重要的洄游通道圍海造地。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17年6月29日環境保護部令第44號) 《關于修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部分內容的決定》(2021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號)第十八條:“……在辦理核設施選址審批手續前,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第二十條:“核設施營運單位應當在申請領取核設施建造、運行許可證和辦理退役審批手續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第三十四條:“開發利用或者關閉鈾(釷)礦的單位,應當在申請領取采礦許可證或者辦理退役審批手續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開發利用伴生放射性礦的單位,應當在申請領取采礦許可證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準。”
十一、咨詢投訴
咨詢方式:0518-83263018
監督投訴方式:0518-83896006
十二、政務服務網鏈接
http://lyggn.jszwfw.gov.cn/jszwfw/bscx/itemlist/bszn.do?webId=83&iddept_yw_inf=113207240143089621400011605500002&ql_kind=01&iddept_ql_inf=1132072401430896214000116055000
十三、是否支持在線辦理
否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