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清晨6時,海州區康民路的一片區域熱鬧了起來。迎著晨風,攤販紛紛支起貨架,鋪開攤布,有水果蔬菜、日用雜貨等,眾多貨攤被整齊地擺成長龍。近百個貨攤,讓這里儼然成為一個小型農貿市場。
“再也不用在馬路上‘打游擊’了,每天有個固定攤位,還不收費,心也安了。”康民路上,在此擺攤的攤主丁師傅說。
這里是海州區探索設置的20處季節性瓜果臨時售賣點(也稱“潮汐攤位”)中的一處。
為了解決流動攤販帶來的占道、環境衛生等問題,我市城管部門設置了“潮汐攤位”,加強規范管理,既顧全城市的“面子”又照顧攤販的“里子”,還能方便附近居民。
為流動攤販“安家”
“師傅,這里不能擺攤,前面康民路有個臨時售賣點,我帶你過去吧!”街頭,市城管海州一大隊執法隊員譚亞東對占道經營的小販耐心解釋,引導其前往康民路的“潮汐攤位”。
“潮汐攤位”是指在不影響衛生和安全的前提下,由政府主管部門在流動攤販較為集中的地方,選擇適宜場所劃定的集中固定經營場所。因其推行有收有放、明確管控時間和范圍,如同潮汐一般而得名。
13日上午9時,康民路的“潮汐攤位”前依然人來人往。
攤販李莉一邊整理攤位,一邊向前來選購的顧客推銷。她時不時把摘掉的菜葉放進垃圾袋中,“有了固定攤位,還不收費,咱得保持環境干凈整潔。”
李莉說,為節省開支,之前她都是騎著電動三輪車沿街叫賣。如今,有了固定攤位,她心里覺得穩當多了,“一天賺個百八十元,夠貼補家用的。”她這份“心里的穩當”自然是“潮汐攤位”給的。
長期以來,流動商販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道難題,海州區堅持“疏堵結合、引攤入點、統一規范、便民利民”原則,精心選點布局,從城區人群最密集的區域入手,合理設置流動商販臨時售賣點,并實行分時段集中管理,給流動攤販安了個“家”,更方便了廣大市民的日常生活。
讓城市更有煙火氣
在高新區文苑路也有一處“潮汐攤位”區域。
“規則大家共同遵守,愛惜這片攤位,生意才能做得長久。”王大姐是文苑路“潮汐攤位”的經營攤販,她說,設置“潮汐攤位”以來,攤主們自我約束、互相監督,這里秩序井然,得到周邊居民的廣泛認可。
家住附近小區的薛夢出門遛娃,路過“潮汐攤位”,順便挑了幾根玉米。聽大家聊得熱鬧,她也接過了話茬:“以前買菜要去離家3公里遠的農貿市場,騎車帶著孩子過去有點遠,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今樓下有了攤位,帶孩子散步時就能順便逛逛,很方便。”
據市城管高新區大隊的執法隊員介紹,文苑路由于交通便利,過去不少游商散攤選擇在此“安營扎寨”兜售農副產品。然而,由于售賣時間過早、垃圾雜物清理不及時,影響了城市環境,給周邊居民帶來了不少困擾。
“接到居民反映后,我們深入發掘轄區內非主干道周邊閑置空間資源,通過走訪調研、征詢周邊商戶群眾意見把情況摸清楚了。”市城管高新區大隊副教導員曹長春說。
于是,該大隊積極探索群眾需求、商販生計與市容秩序管理的平衡點,堅持疏堵結合,將城市管理與民生需求相結合,推行“潮汐式”管理新路子,選擇了轄區人口密集、適合疏導的文苑路作為臨時售賣點,同時劃定擺攤區域并固定收攤時間,允許農戶自產自銷瓜果進入經營,時間為早上6時至上午9時。
規則制定了,怎么保證執行呢?大隊聯合花果山街道,采取“定時+錯時”管理模式,通過城管隊員與社區網格員定人定責定崗,對臨時售賣點及周邊主次干道開展日常巡查工作,對不按規范管理和超出劃定范圍經營的攤點加大教育和處罰力度,隨時發現隨時處理,為售賣點有序經營提供保障。
“我們還采取‘城管+環衛’模式,敦促經營者自覺維護市容秩序和環境衛生,定期清運售賣點每日產生的垃圾,及時維護周邊環境衛生。”城管有關人員表示。
如今,“潮汐攤位”熱鬧喧囂又不失整潔有序,為該區域增添了煙火氣。
精細管理兼顧民生
在各個“潮汐攤位”區域,“有困難找城管”已成為流動商販掛在嘴邊的話。
聽到攤主普遍反映攤位不醒目并且不好找的問題,市城管海州二大隊聯合屬地街道辦事處對轄區10處“潮汐攤位”進行畫線規范,在甲子河、花園路、富強路等處設置臨時攤位41個,制定并上墻《自產自銷臨時售賣點管理規定》,明確經營時間、地點、售賣種類等。
“為加強臨時售賣點管理,城管人員每天清晨6點到崗,提前對農戶進行規范引導,做到一位一戶,及時勸導周邊非機動車規范停放,引導居民在買賣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此外還加強了對臨時售賣點的環境衛生管理,督促商戶及時清理產生的垃圾。”市城管海州二大隊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執法人員日復一日的推動和堅守,轄區市容環境得到了改善,農戶銷售難題得到了解決,市民生活出行得到了便利。
為了助力瓜農果農增收,市城管海州三大隊結合往年自產自銷瓜果攤點設置數量、位置分布情況以及管理經驗進行排查摸底,全面掌握情況后,在洪門街道范圍內確定點位,設置了2處瓜果臨時疏導點,合計攤位50余個。
“將農戶提供的相關證明材料登記入‘一戶一檔’臺賬,在方便管理的同時也讓廣大群眾能夠放心購買。”市城管海州三大隊相關負責人說,“針對攤位垃圾桶不足,執法隊員立即協調環衛部門,增設了垃圾桶,并加大收取頻率。”
推行“潮汐攤位”,變“堵”為“疏”,商販與城管的關系更加融洽,管理更加方便。“每天收攤后,攤販都會主動把周邊的衛生打掃干凈再走。”曹長春說,“面對臨時經營,城管執法人員就要當好‘店小二’,疏堵結合,細化管理,才能讓城市的煙火氣和文明味同在。”
城市治理邁出的這一小步,實則是從民心出發邁出的一大步。“潮汐攤位”既解決了流動商販擺攤亂問題,又解決了馬路市場占道經營、交通擁堵問題,還保障了攤販生計和市民“菜籃子”,實現城市秩序與民生需求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