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似乎都生動地隱匿于秋菜市場里。昨日一大早,在海州區新浦大道恒大林溪郡北門,一輛滿載著白菜的小型貨車停在小區門前,居民紛紛上前詢問價格并選購。人群中,不僅有中老年群體,年輕人、上班族也加入到“搶菜”大軍中。從田間地頭到小區門口,大量上市的秋菜因為新鮮、價格實惠而備受市民青睞。
市民 家門口買新鮮菜很方便
“大白菜1.8元一斤,雪里蕻5毛一斤,蘿卜1元一斤,大蔥2元一斤……”“早上剛挖的本地蘿卜,沒打農藥,很新鮮。”昨日7時,海州區一處臨時售賣點人流如織。翠綠新鮮的大白菜、青翠欲滴的雪里蕻、色彩搶眼的青紅蘿卜搶“鮮”上市,煙火氣十足。吆喝聲、叫賣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交織出一幅煙火氣升騰的幸福畫卷。
“上點歲數的人,家家都有囤秋菜的習慣。超市有點貴,采購不方便,還得拎回家,體力跟不上。菜攤直接擺到咱家門口,可太方便了。”正在買菜的盧阿姨說。
“菜攤擺在家門口,這樣既解決了居民買菜難、買菜貴的問題,又實現了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的無縫對接。”小區居民李女士一邊挑選蔬菜一邊告訴筆者,像他們這樣的上班族在家門口就能買到秋菜,很方便。
“秋菜價格便宜,而且新鮮耐放,是過冬的必備之選。今年秋菜質量不錯,而且都是菜農自己種的,吃著放心。”秋菜市場里,65歲的王芳在各攤位間走走停停,精挑細選。
在普遍認知里,中老年群體是買菜的“主力軍”,但在今年的秋菜市場上,也涌現出不少年輕人的身影。市場、超市里想吃啥有啥,為何來買秋菜呢?
“每次上下班發現家門口有新鮮蔬菜售賣,我都會買點,今天在小區門口買了5棵白菜。家里人口不多,現買現吃很方便。”“80后”市民于振宇說,“和父母那輩的觀點不太一樣,我覺得囤菜多吃不掉就浪費了。”
“00后”周迪有著自己的理解:“小時候,家里長輩喜歡買新鮮的蔬菜腌成酸菜和咸菜,特別下飯。相比于到超市和菜市場買菜,我覺得那種剛從田間地頭拉來的新鮮蔬菜,更能喚起小時候的回憶,很有‘煙火氣’。”
菜農 小攤位承載一家人的生計
“你看這大白菜,黃心的、幫薄,長得多好。”新壩菜農劉師傅種植大白菜已經20余年,每年白菜成熟后,他都會將白菜運送進城區銷售。他一邊把大白菜整齊地碼在一起,一邊熱情地回答問價的市民:“今年大白菜產量高,品質好,價格較往年低不少,歡迎大家來購買。”
在港城,像劉師傅這樣的菜農不在少數。特別是秋菜大量上市的季節,他們“一人一車”式叫賣,拉著一車車新鮮的蔬菜出現在人流密集的生活區門口或者交通路口。
筆者在采訪時獲悉,這些菜農多數為近郊菜農,部分來自縣里以及外省。由于年齡偏大、家庭負擔重且無一技之長,擺個小攤、做點低成本買賣成為他們的主業。對于他們來說,在節省成本的前提下,盡快將大量的“地頭菜”脫銷,是當務之急。
小小攤位,承載著攤主一家的生計,也承載著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我今年在家門口買到了50斤新鮮的蘿卜,準備曬蘿卜干吃,當下飯菜。腌菜不只是我們家自己吃,還會送給親戚朋友。”家住海州站北社區的李阿姨說,“平時就我們老兩口在家,所以這幾年腌菜的數量一年比一年少。現在生活好了,冬天新鮮蔬菜多了,但我們老年人習慣冬天腌點菜,有時就饞這口。”
反思 “煙火氣”與文明如何并行
菜農自產自銷的蔬菜,因新鮮實惠而深受消費者喜愛,但流動菜攤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菜農在馬路邊擺攤賣菜,既影響交通安全,也影響市容環境,尤其是在居民區,行人和車輛的通行受到阻礙,安全隱患也隨之增加,但一味地驅趕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一名基層城管執法人員直言,許多小販為了搶占有利位置,不惜與其他攤販發生沖突。此外,流動攤點產生的大量垃圾和廢棄物,給城市的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
“從目前來看,設置便民流動攤販引導點是在當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解決流動攤販在城市中無序經營問題而提出的一種城市管理最優方案,體現了城市管理的人性化和包容性理念。”市民李思遠說,在不影響市容和交通,不干擾居民正常生活的情形下,建議有關部門在城區設置臨時疏導點,保障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時,解決流動攤販亂設攤點占道經營問題,讓“煙火氣”與文明并行。
城市生活既需要有品質的城市環境,也需要接地氣的生活服務。街巷叫賣聲、夜市家鄉味,是許多人的美好記憶。居民生活改善了,對小攤販的需求也在改變。提升服務與監管水平,讓小攤販依規擺攤、有序經營,也有助于豐富城市商業供給,讓城市更加宜居宜業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