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城鄉養老服務全覆蓋 構筑港城老人“幸福圈”
打個電話,可口的飯菜就送到身邊;護理員定期上門打掃衛生;無需離開社區,就可以和老友們一起學養生、做理療……隨著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不斷完善,在港城,越來越多老人愛上家門口的養老服務中心。
養老不離家,是很多老人的愿望,我市不斷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通過打造社區養老“微機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構筑老人晚年“幸福圈”。目前,我市建成城市街道綜合性養老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1633個,實現了城鄉社區養老服務全覆蓋。
今年67歲的劉奶奶孩子都在外地,身體硬朗的她獨自生活。每天早上9點多,她就來到新東街道外倉社區樂齡生活館,和老友們一起排練節目。結束后,正好是午飯時間,在社區食堂吃個營養午餐,回家睡個午覺,下午再來按時打卡。“我每天都到這兒來,有吃有喝有玩,不用打掃衛生,還有一群老鄰居老同事。就算有個什么頭疼腦熱,還有醫生,太適合我這樣的老年人了,孩子們在外地也放心多了。”劉奶奶說。
“你好,家里沒有菜了,你們上門服務的時候能不能給我捎點來?”“沒問題,高阿姨。”昨日,在連云區連云街道荷花社區,普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小莊接到單后,立刻安排。
普康養老是連云街道養老綜合服務中心的“合作伙伴”。翻開他們的居家上門服務手冊,上面不僅有服務清單,還有助老員行為規范。“我們針對不同老人的不同需求,推出了修腳、洗頭、理發、保潔等多元化特色服務。”普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
隨著老齡化趨勢不斷加速,人們對養老的需求越來越細分,除基本的生活照料類服務外,還希望精神上的需求得到滿足。
“要是能有老年大學就好了”“我們舞蹈隊想有個專業點的舞蹈室”“我和老伴年紀大了不想自己做飯”……海州區新海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由所在地康文社區負責管理運營。在籌建前,街道面向轄區內11個社區的老人及家庭發放約1萬份調查問卷了解需求。“養老服務中心是為了老人辦的,當然要滿足他們的需求。”康文社區居委會主任譚媛媛告訴筆者。
今年7月,該中心對市民開放,占地1000多平方米,兩層樓全部為老年人活動場地。百穗餐廳、乒乓球室、康復理療室……在這里,老人普遍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拉二胡、彈古箏、剪紙等“小眾”需求也能得到回應,老人各得其樂。“養老服務中心內的老年大學要開班了,有書法、茶藝、配音等多種課程。”近期,這則好消息在老人中間傳開了。
據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將加強街道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提升社區助餐服務能力,進一步擴大政府購買居家上門服務范圍,推進村級養老睦鄰點建設。“我們通過打造‘系統+服務+老人+終端’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為老人提供線上線下便民服務,精準化做好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工作,把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和政府的關懷送到老年人的心坎上,讓更多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