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社區”探索“人產城”互融共振模式
“在幸福里餐廳吃完飯,去周邊的大浦公園休閑、健身,就附近幾公里能滿足我們吃喝玩樂的需求。”昨日中午,江蘇英舒萊新材料有限公司職工谷志明在剛開業的大浦“工業社區”幸福里餐廳吃完飯,正準備和同事去大浦公園消消食。
近年來,市開發區聚焦現代化新港城幾何中心“首位度”提升建設目標,不斷在優化營商環境上下足功夫、加大馬力,投入運營全市首家“工業社區”,充分發揮“大美大浦”黨建品牌引領作用,著力破解工業聚集區流動人口多、公共服務配套短缺等難題,實現企業發展“輸血”和園區建設“造血”雙向流動,打造人人都感到“10分”滿意的“工業社區”服務模式,實現“人產城”的互融共振。
“工業社區”,主要以公共服務平臺、惠企共享平臺、職工共建平臺為核心,構建“工業社區+產業+企業”三級黨建網格,提供5大類18項服務,涵蓋50項具體職能,全力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政府部門的“前沿哨”、企業職工的“溫情驛站”。同時,該“社區”建立協商議事協調制度,聯合產業園內企業黨組織及其他企業代表定期召開議事會,重點圍繞公共事務、行業事項等共商共建共解,充分調動轄區企業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跨部門、跨街道、跨行業間各類主體互聯互動、協商共決。
走進大浦“工業社區”,筆者看到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的工業鄰里中心已投入使用,并設置平等對話式辦公平臺、展示窗口區、自助服務區等功能區。“新開設的幸福里餐廳由社區提供場地,便于大浦片區1公里內1000余名中小微企業職工堂食。”市開發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城市公園等設施也在積極地建設,其中大浦公園主體也已完工,進入到綠化養護期,為企業職工和附近居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空間。
與此同時,市開發區“工業社區”采取社區管理模式,實行“書記+網格員”管理架構。“我們根據園區地理位置、空間布局、企業規模數量等情況,將工業區劃分為3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2名網格員,推動區職能部門‘紅領專員’下沉企業、車間,在幫助企業建立檔案的同時,還要及時了解企業需求,通過‘網格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協調有關部門及時跟進。”市開發區相關“工業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截至目前,累計走訪企業5輪1344家次,收集企業反饋訴求181個,幫助企業解決問題172個,開展活動35場次,調解化解矛盾糾紛15個,答復回應率100%,解決率95%,滿意度99%。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