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岸坡高低不平、雜草叢生,河水渾濁。經過去年整治,現在岸坡花紅柳綠、河水清澈,還通過新建閘門讓死水變成活水,這條長500多米的生態河道成為我們老百姓休閑的‘后花園’”。說起水環境變化,灌南縣新安鎮相莊村村民相生華露出幸福的笑容。近年來,灌南縣圍繞農村生態河道建設推行由點及面、系統化治理,展現了農村水清、水暢、水美和水生態新面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份,灌南縣16條總長57公里的生態河道建設全部完成,全縣生態河道覆蓋率達63%,位列全省第一方陣。
“現在農村大變樣了,河道干凈又秀美,道路寬敞整潔,城里人都羨慕我們呢!”在新安鎮小元村住了幾十年的村民胥立柱說。近年來,胥立柱所在的小元村河道整治被納入淮連灌區工程項目之一,該工程總投資1億元左右,累計疏浚大溝59.1千米、中溝20.97千米,拆建、改造排灌泵站45座以及新建各類配套建筑物387座。小元村現在的河道內淤泥、垃圾全面清理后種上水生植物,岸坡通過打生態樁、種草植綠等方式優化提升,并將水系全面打通,形成“滿眼皆綠、處處為景”新面貌。“村里環境好了,水泥路鋪到家門口,我們沒事的時候會到河邊散步、嘮家常?!瘪懔⒅χf。
治水,為民謀福利,也為鄉村振興發展謀取了新空間。“新民湖水清又清,水中魚兒游得歡。三座拱橋湖上架,六曲彎橋至湖心。岸上垂柳排成行,美人蕉花艷迎賓……”這是李集鎮新民村老黨員孟令顯寫下的詩歌。新民村村內河流眾多、水系發達。近年來,新民村以建設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為契機,以水為媒,科學治水,建起7300多畝的“稻、漁、果”復合種養基地,發展鄉村采摘游、觀光游,讓新民村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實現華麗轉身,村民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新民村以水為筆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生態畫卷,讓百姓盡享生態“紅利”。
灌南縣依水而生、傍水而興,水系縱橫、河網密布。全縣共有縣級河道22條264公里,鄉級河道171條584公里,村塘6908個。近年來,灌南縣先后出臺《灌南縣農村河道長效管理制度》《灌南縣村莊河塘長效管理辦法》,每年投入專項管護資金,對全縣河道進行長效管理,城鄉水環境治理得到顯著提升?!拔覀兎e極探索創新河道管護模式,由傳統的‘大包大攬’向‘精細治理’過渡轉變,美麗清流不斷涌現,正惠及越來越多老百姓?!惫嗄峡h水利局局長邱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