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十四五”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規劃》(含《連云港市“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政策解讀
一、規劃編制過程
2020年6月,《連云港市“十四五”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規劃》啟動招標,最終確定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江蘇華新城市規劃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作為聯合體承擔編制工作。
2020年7月上旬,市住建局組織召開“十四五”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規劃編制工作推進會議,對規劃編制工作進行了專題動員和工作部署。2020年7月下旬,規劃編制單位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交通局、市交警支隊、市城建控股集團等多個相關部門開展調研座談和資料收集整理等工作。
2020年11月上旬,《連云港市“十四五”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規劃》進行了局內初步匯報;11月下旬,分別前往連云區、海州區、贛榆區及開發區進行對接交流,聽取地方意見,核實“十四五”建設項目。2020年12月,針對《連云港市“十四五”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規劃》初稿,書面征求各區政府、市各有關部門意見,并修改完善編制成果。
2021年1月,《連云港市“十四五”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規劃》編制成果通過專家論證會,與會專家和部門高度肯定并通過了規劃成果,同時提出了相關修改意見。
2021年1月至3月,結合連云港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意見,深入對接《連云港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形成報批成果。
2021年8月,結合市發改委意見,對報批成果進行修改完善。
二、規劃內容概要
規劃分為前言(含編制背景與目標)、“十三五”發展回顧與評價、“十四五”發展的新形勢、“十四五”建設的總體要求、“十四五”建設的主要任務、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六個部分。
(一)主要預期指標
結合“更加美麗的宜居之城、更顯風貌的魅力之城、更富活力的創新之城、更加安全的韌性之城、更高質量的融合之城”建設目標,主要預期指標圍繞城鄉融合發展、住房保障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改善、城市安全運行等事關城市發展、民生改善的重點領域,共28項。
(二)主要任務
依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連云港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相關要求,結合連云港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職能范圍,確定連云港市“十四五”城鄉建設規劃的任務包括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推動住房高質量發展、優化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提升園林綠化建設品質、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推進綠色建筑及建筑節能發展、提高城市安全韌性水平、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九項內容。
1.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持續優化市域“一區一帶兩軸”發展格局,強化以中心城區、贛榆片區和徐圩片區為核心的連云港都市區中心功能和發展密度,繼續深入挖掘沿海發展帶港口、岸線等優勢,穩步推動東隴海發展軸和寧連發展軸串聯發展。
以“美麗特色小城鎮”、“美麗宜居街區”及“住區綜合整治”為抓手,積極推進美麗連云港建設。建設美麗特色小城鎮,引導小城鎮多元特色發展,因地制宜打造優勢產業特色鎮、歷史文化特色鎮、生態經濟特色鎮。推進美麗宜居街區建設,改善街區秩序,提升街區活力。開展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推進住區綜合整治,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區。
圍繞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的整體部署,全面梳理歷史文化遺產底賬;確定歷史文化保護結構和山海港城保護格局,實施整體保護;開展歷史建筑現狀普查工作,明確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整治模式,開展歷史建筑整治工程,建設歷史文化街區。
2.推動住房高質量發展
建立和完善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并舉、因城施策,著力建立和完善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堅決防范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
大力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加快補齊老舊小區在衛生防疫、社區服務等方面的短板。
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全覆蓋的住房保障體系,以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堅持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持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3.優化綜合交通體系
完善中心城區道路網絡,構筑骨架道路系統,連通次干路、加密支路,拉開城市框架。重點加強城市快速通道建設,密切組團聯系,促進城市緊湊發展;持續改善交通微循環,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便捷居民出行,引導用地開發建設。
持續改善停車矛盾,抓住停車核心問題,建立停車治理多部門協調工作機制,完善停車政策制定,嚴格停車秩序管理。以問題為導向,分區推進重點區域停車治理改善。
積極發展綠色交通,實施公交優先戰略,推進軌道交通建設研究,持續完善城市綠道系統,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4.加快市政公用設施建設
實現二次供水遠程管理信息化建設全覆蓋,不斷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切實保障居民“最后一公里”供水安全。
全面落實“管長制”工作,加快制定全市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實施方案和“333行動方案”,大力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建設。
加快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同時以省級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為引領,持續推動全市海綿城市建設。
完善應急氣源保障體系,有序推進氣源設施建設,重點推進鄉鎮燃氣事業和燃氣老舊管網改造工作;優化管網建設,特別是老城區的管網改造工程,切實增強公用設施保障能力。
科學布局照明線路,推進城市照明信息化平臺建設,提高城市照明設施管理維護水平。
5.提升園林綠化建設品質
以“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為抓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優化城市綠化空間布局,打造兼具山、海、港、島、城、濕地等全要素集中的公園城市。明確園林綠化建設五年內發展目標,轉變發展思路,主要建設任務由擴張建設轉為填空補缺,由點發散、連點成片推動整體生態系統穩步健康發展。
持續推進城市周邊綜合景觀資源利用,完善綠地空間網絡體系,深度挖掘本地文化資源,建立智慧園林管理平臺提高園林綠地管理工作效率,落實“公園綠地+”建設理念,完善公園綠地服務功能,最終形成具有連云港特色的生態園林系統。
6.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
優化建筑行業結構、繼續壯大規模。強化建筑業發展動態分析,引導培育領軍企業,鼓勵大型建筑企業做大做強,支持一批骨干建筑企業加快進入橋梁隧道、港口航道、地方鐵路、高速公路等高附加值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大力推進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和信息化管理。推動傳感器網絡、低功耗廣域網、5G、邊緣計算、射頻識別(RFID)及二維碼識別等物聯網技術在智慧工地的集成應用,發展可穿戴設備,提高建筑工人健康及安全監測能力,推動物聯網技術在監控管理、節能減排和智能建筑中的應用。
以發展綠色、適用、經濟、美觀建筑為方向,以住宅產業現代化為突破口,實現新型建筑產業化生產方式的有序轉型,積極推行“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成品化裝修、信息化管理”為特征的建筑產業工業化。
7.推進綠色建筑及建筑節能發展
提高新建(改、擴建)建筑能效水平,“十四五”期末,全市城鎮新建民用建筑100%嚴格按照節能強制性標準執行,完成新建節能75%及以上標準居住建筑1000萬平方米以上,新建公共建筑全部執行節能65%及以上標準。
在市內推廣實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200萬平方米以上;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100萬平方米以上,改造后建筑能效提升20%以上。
8.提高城市安全韌性水平
推進地震監測能力建設,升級完善地震監測網;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水平,建立地震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機制;推行區域地震安全性評價。積極推進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強防震減災政策、科技、信息化支撐。強化抗震規劃編制實施,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嚴格新建工程抗震設防,推動既有建筑加固改造,促進抗震技術推廣應用。
研究制定人防相關法律法規配套的政策措施,加快形成以指揮所為中樞的一體化信息系統,推動基層機構建設,形成“強縣區、建街鎮、進社區”的人防工作格局。
建設社區公共衛生安全治理體系,強化社區生活圈作為治理基本單元,實施健康社區治理,提升物業管理,推進公眾參與,加強重大安全事件防控意識及宣傳培訓。
9.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培育特色產業,改善生態環境,完善設施配套,塑造特色風貌與特色文化。擴大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改善村莊人居環境,完善設施配套,加快農業產業現代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改善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人居環境。
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加快鄉鎮污水處理廠達標或提標改造,開展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改善農民住房條件,依托規劃發展村莊,改造和新建一批新型農村社區,增強公共服務和社區管理功能,推動有改善意愿的老舊房屋和“空心村”改造。
關聯閱讀: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市“十四五” 科技創新規劃等專項規劃的通知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