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構建分層分類城鄉社會救助體系
9月5日從市民政局獲悉,近年來,我市堅持托底線、救急難、保民生,堅持政府主導、精準施策、綜合發力,堅持有序銜接、應保盡保、應兜盡兜,構建了涵蓋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以及社會力量參與在內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全面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突出提標增效,強化分類保障。圍繞“救助救在點上、兜底兜得全面、脫貧脫出實效”,加大對“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重點困難人群兜底。建立并落實社會救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2015年以來先后7次提標,并從今年7月1日起,城鄉低保標準統一提高到每人每月630元,實現全市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在全省率先落實特困人員供養標準不低于城鄉低保1.3倍要求,全市特困人員供養標準最高達每人每月1822元,最低每人每月722元。市區機構、分散供養孤兒保障標準提高至2133元、1387元。全面落實“單人保”政策,從2016年起在全省率先對家庭收入超過低保標準1倍但在2倍范圍內,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成年重度殘疾人納入低保。2019年擴大低保救助面,將符合條件的重大疾病患者、三級精神、三級智力殘疾人納入低保。2.3萬名農村留守兒童、3.8萬名困境兒童全部落實分類關愛保障待遇。符合條件的3.7萬名困難殘疾人和2.1萬名重度殘疾人,按時足額享受殘疾人“兩項補貼”。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等原因導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會救助暫時無法覆蓋的家庭或個人,給予應急、過渡性救助,填補社會救助體系“缺項”。在疫情防控一級響應期間,針對4類群體10.64萬名困難群眾,按照每人每月100元標準發放臨時生活補貼。今年以來,全市發放價格臨時補貼4256萬元,實施臨時救助6615人次、支出救助金745萬元,有力保障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突出精準規范,拓寬多元渠道。綜合運用信息化、動態化管理手段,推進參與方式多元化,提高救助的精準度和兜底的普惠度。從2018年5月起,在全市開展為期三年的農村低保專項整治,今年以來,深入開展“問題大起底、兜底大排查”專項行動,先后開展四輪專項督查。積極開展溫情救助改革,全面落實漸退機制。低保申請更加便捷,建設“一門受理”平臺,實現城鄉低保申請“只需跑一次、無需開證明”。拓寬社會救助路徑,發揮福彩扶貧、助殘、救孤、濟困和慈善救疾、送藥、助學等救助補充作用,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助。
突出部門聯動,提高社會救助實效。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任務,統籌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等救助資源,提高社會救助實效。教育救助應補盡補,將學生資助保障經費列入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足額納入財政預算并及時撥付。醫療救助及時到位,推進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補充保險等信息共享和服務銜接,實現“一站式服務、一窗口辦理、一單制結算”,大幅降低醫療救助手工報銷比例。就業救助扎實推進,“十三五”以來,通過崗位援助、技能培訓等措施,幫助一般貧困戶勞動力就業5.6萬人,提供就業崗位10萬余個,帶動貧困戶人口脫貧1.2萬人。困難群體住有所居,確保四類對象“住房安全有保障”落實到位,近年來,全市累計改造危房25204戶。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