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熱播電視劇《生萬物》中的贛榆元素
“你是大腳在青口走腳的時候認識的吧”,這是演員楊冪在熱播劇《生萬物》中的臺詞。劇中頻繁出現的青口、土城、沙河等贛榆本地地名,以及在青口取景的海景畫面,讓不少贛榆市民倍感親切。據悉,該劇改編自作家趙德發的長篇小說《繾綣與決絕》,講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齊魯大地上,圍繞農村土地變遷發生的跌宕起伏的故事,用小人物彰顯大情懷,以角色命運抒寫時代變革,而這部原著中曾十四次提及并描繪青口。近日,趙德發來到贛榆,本報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深入了解作品與贛榆的深厚淵源,探尋農村土地變遷故事的創作初心。
1955年,趙德發出生于蘇魯交界的莒南縣,從地理上看,莒南與贛榆毗鄰,同屬魯南蘇北文化圈,風土人情、語言習俗、農耕方式相近,電視劇呈現的鄉土景觀、生活方式和情感邏輯讓贛榆市民感到無比的親切和真實。劇中多次提到的“青口”正是青口鎮,它是劇中人物趕集、交易、辦事的“大城市”,是鄉村與外部世界連接的重要節點,而劇中人物天天食用的鹽正是青口鹽場所產的食鹽。
趙德發說:“我的村子在莒南縣的西南部,從小就聽爺爺說起青口,因為他是一個趕馱子的,就是趕著一頭騾子做買賣,從這個本村收了花生米花生油,馱到青口去賣,賣掉之后在這邊販鹽回去。”
趙德發先生在原著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走了一天,在一個叫土城的地方住了一宿,第二天上午到了青口。當大腳跳下驢背,牽著牲口跟著郭龜腰走進這個蘇北大鎮的時候,他感到他的頭一陣陣發暈。他早就聽說,這青口是做買賣的大地方,沂河、沭河兩岸的花生油花生餅、豆油豆餅以及山貨、糧食都往這里發,尤其是花生油運往這里的數量之大,有人說能長年累月地淌成一條小河。但他想不到這些買賣就是由街上這么多的店鋪和這么多的牲口馱子來實現的……”
據介紹,《繾綣與決絕》于1996年創作完成,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共34萬字、28章,是趙德發創作的“農民三部曲”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曾獲第三屆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獎,入圍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電視劇《生萬物》劇集主要取材于長篇小說《繾綣與決絕》中的前半部分,聚焦一代農民大約幾十年的生活歷程。故事里無論是老一輩還是年輕一代,農民對土地都表現出一種虔誠的態度。劇組選用了小說題記中的一句“土生萬物由來遠,地載群倫自古尊”里的“土生萬物”,簡化為“生萬物”,突出了土地的生養功能,也暗含了傳統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念。
2025年,趙德發先生還出版了長篇小說《大海風》,主要以黃海之濱的馬蹄所、邢氏家族、邢昭衍為中心展開,主要通過邢昭衍的求學、創業經歷串聯起諸多人事和空間場景,在宏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書寫中國北方的漁業史、航運史,表現人海關系之變、時代風云之變。《大海風》的寫作視野開闊,架構宏大,筆法豐富,是海洋題材小說的突破。趙德發先生從“農民三部曲”(《繾綣與決絕》《君子夢》《青煙或白霧》),到海洋文化三部作品(《人類世》《經山海》《黃海傳》)以及他策劃撰寫中的“滄海三部曲”,構筑了民族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結構。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