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傳承歷史文脈 賦能文旅融合發展連云港
編者按:近日,《中國文化報》以“連云港:加快建設特色鮮明魅力四射的文化強市旅游名城”為題 報道了連云港市堅定扛起守護文物遺存、傳承歷史文脈的大旗,保護傳承歷史文脈,全力激發文旅消費潛力,賦能文旅融合發展。現將報道全文轉載,以饗讀者。
青山碧水織錦繡、美麗港城入畫來。連云港,一顆鑲嵌在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廊道和世界級陸橋東部絲路旅游帶交匯點上的璀璨明珠,西游、山海、絲路、淮鹽等獨特區域文化綻放著絢麗的人文風采,擁有國家級和省級文保單位41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9個。被譽為“東方天書”的將軍崖巖畫、藤花落史前人類古城遺址、東漢時期的摩崖造像、五大宮調、淮海戲、東海孝婦傳說、花果山傳說......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以較高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研究價值,向人們展示著連云港深厚的文化底蘊。
近年來,江蘇省連云港市以“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自覺,踐行“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堅定扛起守護文物遺存、傳承歷史文脈的大旗,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成果豐碩,賦能文旅融合發展,賦彩人民美好生活。
用心守護城市文化根脈
連云港始終把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頒布實施《連云港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連云港市地下文物保護辦法》《連云港市石刻保護條例》,織密四級文保安全責任網絡,落實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建成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平臺,統籌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海上絲綢之路城市聯合申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近年來實施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程近20項、國保“三防”工程8項,103件(處)入選江蘇省革命文物名錄,3條線路入選江蘇經典紅色旅游線路,桃花澗遺址列入江蘇省大遺址名錄,孔望山摩崖石刻群入選海絲申遺預備名單。先后獲批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入圍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納入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體系。
城市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連云港將文物考古調查勘探納入基本建設項目聯合審批范疇,實現考古前置市域全落實、縣區全覆蓋。據統計,連云港市近年組織完成基本建設考古項目近百個,發現古墓葬、古遺址1000余座(處),新命名葫蘆山、丹霞、金蘇、黃嶺等新莊等遺址,出土文物(標本)近2000件(套),彰顯考古“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重要作用,既延展城市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又優化營商環境,保障重點項目建設。同時,連云港開展革命文物故事會、紅色展覽進社區(校園)、溯源港城“公眾考古”等系列活動,實施1000余件文物數字化采集,打造“5G全場景智慧博物館”,以豐富多元的形式向公眾宣傳港城文物珍寶,用文物講好連云港故事,用時代精神庚續中華文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城市的寶貴財富,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連云港頒布實施《連云港市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辦法》、《連云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成立連云港市山海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委員會,設立山海文化生態保護中心和市淮海戲傳習所,山海絲路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效顯著,非遺項目名錄、代表性傳承人、傳承基地空間建設不斷加強,建成“點、線、面”樹狀網格化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空間布局和“15分鐘非遺展示圈”,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日臻完善。“大圣故里”神奇之旅入選“水韻江蘇”非遺主題精品旅游線路,東海縣恒達珠寶有限公司獲批江蘇省非遺創意基地。
全力激發文旅消費潛力
連云港以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建設為抓手,搶占文旅消費“新賽道”,筑牢文旅消費“壓艙石”,持續推進聚人氣、聚流量、聚消費,創新消費產品供給,營造豐富文旅消費場景,打造良好文旅消費環境,充分發揮文化潤市、旅游活市的作用,以創新創造激活傳統文化,加快釋放文旅消費潛力,多元賦彩群眾美好生活,文旅市場供需兩旺,各項數據再攀新高。今年“五一”假期,連云港市接待國內游客365.5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7.52億元,比2022年同期分別增長385.83%、429.76%,比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27.45%、6.55%,這是連云港文旅市場加快恢復發展的顯著縮影和時間節點。今年上半年,連云港市接待游客 2655.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16.49億元,比2022年同期分別增長141.1%、151.88%,按可比口徑分別比2019年同期增長52.59%、26.6%,跑出文旅市場復蘇發展“加速度”。
文旅消費,是一座城市文化和旅游發展活力的重要標志。連云港從今年4月28日舉辦的“品山海文化·游大圣故里”“山海連動”文旅促消費交流會暨2023連云港文旅消費季啟動儀式,到8月4日開啟“品山海文化·游大圣故里”連云港文旅消費第二季,推出了2023連云港全域旅游嘉年華、第十三屆連云港文化產業博覽會、漁灣歡樂城“大宋風華 夜游漁灣”大型夜游活動、連云港市首屆露營大會、江蘇省山地自行車賽等近40項促消費活動,發布了“海州灣之星”水上酒店、花間嶺·悟云空、傲來迷彩世界軍事主題館、龍小在·奇妙夜、崔健保利院線巡演連云港站等文旅融合新業態產品,推出免費電子門票、連云港旅游消費券、“連云港禮物”文創大賽、“連云港味道”美食評選、“連云港腔調”非遺小劇場、鹽河國潮夜演等文旅消費新模式新場景,“大圣故里 西游勝境一神奇浪漫之都”的城市魅力令海內外賓客 “留連忘返”。
光影璀璨,音浪滾滾,跟著音樂的節拍隨意搖擺。連云港線下演出市場持續升溫,演藝經濟成為拉動文旅消費新引擎,觀看演出+旅游打卡,跟著演出去旅行成為今年來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出游的新選擇,樂迷、粉迷等也成為演出現場一道靚麗風景線。據相關統計,連云港市上半年已審批在本市舉辦或擬舉辦的營業性演出項目近50個,涉及270余場次演出活動,審批項目數和演出活動場次已遠遠高于過去3年累計數的總和。如,已舉辦的薛之謙天外來客巡回演唱會連云港站、連云港劉志洲山體育帳篷音樂節、連云港之夏群星演唱會、連島音樂節等演出門票一票難求、開票即售罄,爆火的演出也讓連云港站上了流量的風口,現場數萬人,場外人數翻倍,刷屏朋友圈,也讓連云港藍天、碧海、沙灘、森林到處充斥著市井風、煙火氣、文藝范。同時,連云港小劇場演出也繽紛多彩,位于省級文旅消費集聚區老新浦街區的“連云港腔調”小劇場,自3月25日首演以來,不僅有淮海戲、海州五大宮調、民樂,也有話劇、舞劇、兒童劇等,一場場精彩的演出引得觀眾連連喝彩;在連云港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西游集市+兒童劇《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讓這個暑期的夏夜收獲親子互動的快樂,感受西游文化的魅力,觀眾好評如潮。這些演唱會、音樂節、小劇場演出等,不僅豐富了大眾文化娛樂需求,也為出行游客提供了一份“文化套餐”,進一步激發了文旅消費及文旅拉動的關聯消費。
文化賦能旅游名城建設
連云港緊緊圍繞建設文化強市旅游名城目標,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西游文化、山海絲路文化、淮鹽文化等資源,生動展示地方文化獨特魅力,具體融入“食住行游購娛”等各個環節,全力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近年來,連云港始終堅持項目為王理念,用文旅重點項目建設招引來支撐和引領文旅產業跨越發展,10余個項目入選江蘇省重點文旅項目庫,一批重大文旅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今年實施花果山綜合提升工程、西連島綜合開發、桃花澗景區提檔升級、東海羽山生態旅游開發、秦山島二期提升改建工程等57個項目建設,總投資325億元,截至7月底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61.1%,推動連云港旅游名城建設不斷提檔升級。
山海連云、東方大港,西游仙山、瀛洲勝境。連云港作為“孫悟空的老家”,得天獨厚的山海資源與西游文化一直以來是一張吸引游客的獨特名片,全面整合花果山、漁灣、東磊、孔雀溝等大花果山景區旅游資源,堅持連片開發聚集發展,構建區域組團互惠聯動,建設連云港文化旅游總入口,開通高鐵站至花果山、連島的旅游直通車,建立旅游旺季交通疏解機制,在花果山、連島等主要景區周邊增加應急停車位21476個;孔雀溝的傳奇夢幻夜游,龍小在·七彩田園山海主題燈光秀,漁灣歡樂城精彩雜技和流火似金的非遺“打鐵花”,吸引一批批市民和游客紛至沓來,成為連云港一張靚麗而嶄新的城市名片和廣大游客心馳神往的“詩與遠方”。今年五一期間,音樂兒童劇《尋找花果山》來到花果山七十二洞周邊,結合“七十二洞,洞洞有妖”的景區特質,讓表演與青山怪石相映成趣,形成一步一景皆是舞臺的效果,讓登山游客流連忘返。
傳承“石頭墻、紅瓦房,老碼頭、古街巷”等人文印記,位于云臺山北麓的連云港老街歷史文化街區,依山勢而建的石屋、石墻、石街、石路遍布,果城里建筑群、上海大旅社等民國建筑保存完好,以“陸橋起點、老窯港埠、山海石城、中西雜糅”為特色,結合老街傳統港口文化和現代旅游休閑功能,打造集生活居住、文化旅游、休閑旅居、商業服務為一體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各類商戶入駐近200家,年均接待游客約35萬人次。拓展深化連云港城市宣傳推廣,今年來先后赴周邊城市、華中、陸橋沿線和華北地區等主要客源城市開展文旅推介,推出連云港新版城市宣傳片,培育“云推港城”“云游港城”直播品牌,開通重點景區(街區)慢直播,組織小紅書達人、江蘇新媒體聯盟來連采風,組織《絲路潮涌》等劇目赴“一帶一路”開展巡演,讓文旅融合結碩果、賦能發展添新彩,共同抵達“詩和遠方”。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