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臺山二十四景——風磬云鐘
為了讓廣大讀者更深刻地了解“云臺山二十四景”,我們邀請了連云港歷史人文方面的專家,從人文、歷史、地理、典故、文化、詩詞等方面闡釋“云臺山二十四景”,讓更多的人了解連云港的歷史文化,傳承連云港人文精神。今天推出第二十二景——風磬云鐘。
黃申瑾 《圖二十四景》:“法溪取名,其義未詳。鐘鼎至此三四十里,地極幽僻,人跡罕游,為云臺山之尾。四方商賈多向此捧誦三官經懺,鐘磐(磬)之音裊裊山谷間。大抵前頂、后頂、法溪,皆棲僧;惟鐘頂(鼎)多棲道者。”
此景觀寫的是后云臺宿城法起寺。
有人把云臺山二十四景中“風磬云鐘”一景列在“東磊”,實際并不在東磊,說的是“法起寺”,但由于黃申瑾寫“風磬云鐘”景點是站在東磊“鐘鼎”視角描寫的,“鐘鼎至此三四十里”,有人便說東磊九景,是不準確的。
法起寺,又名法溪寺,亦名鷲峰寺。在云臺宿城山海邊,背山面海,與延福觀東西隔山海相望。法起之名,其義不詳,今有“法之起源”一說,實為附會,似應為開山祖師名號。此寺始建于東漢末年,抑或與“佛從海上來”的孔望山摩崖造像時代相近,為云臺山僅晚于海州東海廟的早期古剎。
漢時即著名, 有西域康居國高僧鷲峰和尚修煉于此,并終老法起寺。明代,因四方巨商大賈都來殿宇朝拜,法起寺香火繚繞,鐘磬交響,“鐘磬之音裊裊山谷間”。相傳信士逾萬,建有一千余間殿宇僧寮,僧侶數百人,號稱淮海第一叢林,風頭一度蓋過三元宮。誠如黃申瑾所說,法起僧侶獨建了“三官經懺”,為香客居士祈福祛災,其功用靈驗,名氣很大。
嘉慶丙子年(公元1816年),琉球國八品巡見官毛朝玉等23人, 海舶遇颶風飄至鷹游門。時知州師亮采往撫之。琉球官獻紫銅爐一尊,重5.1公斤。師亮采將琉球爐“奉宿城山法起寺”,成為法起寺“鎮寺之寶”,現為市博物館館藏。
法起寺今移址重建于半山腰, 莊嚴宏偉。
先來說說宿城, 傳說唐王李世民來此以后, 一夜筑一城便得名宿城一直流傳至今。 其實宿城早在漢代就形成了人口稠密的集鎮,由于佛教東傳和法起寺的創立,至唐代已成為沿海地區重要的通商口岸,和新羅有密切的海上交往, 是新羅商業船隊必經的岸線, 也是船隊補充給養的重要場所。有的新羅人入籍于海州,并攜家來此做官供職、習禪敬佛。
習禪敬佛就得有寺廟, 法起寺就是比較好的選擇,當地人都稱其法溪寺,很多出家人叫它鷲峰寺,有“佛法起源”的寓意。據說寺廟在創建之初, 西域康居國僧人在此一邊聽悠悠鐘聲, 一邊翻譯經典、 弘法布道。東吳年間,康居神僧會尊者(康僧會)因著迷此處的鐘聲,特地來此掛錫,并留“飲泉留仙”石刻為記,康僧會也成了法起寺歷史上第一位過化高僧。
明代名儒顧乾看到這里高山環峙,云霧繚繞,淙淙澗水從門前流過,誦經之聲從廟中傳出,美不勝收,于是將其列入云臺山三十六景,稱之山寺晨鐘,認為:晨鐘暮鼓, 清音遠聞,為清修勝地。日本高僧圓仁和尚曾在這里留下足跡;新羅人更是將法起寺所在地——宿城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韓國民族英雄張保皋在此發軔。 令人稱奇的是如今日本奈良也有一座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法起寺, 寺內有24米高的日本最古老的三重塔,群閣簇擁,塔影婆娑,令人仰止。
法起寺還是 “佛從海上來” 的有力佐證, 可以說它和海州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共同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另一條佛教傳入路徑。 已故的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曾對此有詩贊曰:“海上絲綢路早開,闕文史實證摩崖,可能孔望山頭像,及見流沙白馬來。”
許多去過海上云臺山景區游玩的市民都曾被半山腰處那片紅色的高大的仿漢建筑群所深深折服,山門旁那兩座高聳的闕樓顯示出這座寺廟不同尋常的歷史。您說的沒錯,這就是歷史上號稱 “淮海第一叢林”的法起寺。
據史籍記載, 法起寺又名法溪寺,亦名鷲峰寺,因取“佛法起源”之意而命名。寺院始建于漢代,如從“楚王崇佛”算起,迄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創建之初,西域康居國僧人在此翻譯經典、弘法布道。東吳赤烏四年(公元241年),康居國僧會尊者(康僧會)來此掛錫,并留“飲泉留仙”石刻為記。康僧會成為法起寺歷史上第一位過化高僧。
據悉,法起寺之所以能成為佛教名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由于這里早在宋元時代就確立了曹洞正宗的傳承體系。曹洞宗為禪宗的五個宗派之一,講求“佛在性中”。到清嘉慶年間,曹洞法脈已在法起寺傳至第35世,素有 “寺風正派 ,不二 法 門 ,有 德 者 居之”之說。法起寺有三件傳世珍寶:漢瓦、貝葉經和琉球爐。時至今日,法起寺三寶中的漢瓦在戰亂中不幸遺失,貝葉經在建國初期流失外省,現存于山東省濟南市博物館。目前僅有琉球爐幸存港城,現藏于市博物館。
民國初年,法起寺監院振亞增廣僧眾 ,大興土木 ,擴展廟產 ,修橋補路。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大居士高鶴年在游覽法起寺后寫道:“現住者振亞大師,來此整理寺產,修補殿廊,兼置慈善。”民國十年三月十二日,江蘇第十一中學教師魏鷺西在游記中對振亞作出了相當高的評價。文章寫道:“近振亞僧為監院,數年間煥然一新,建大寮、庫房、大廳數所,均磨石為壁,光澤如揩,規模宏闊,為舊時所未有。其爐鼎鐘鼓法器,半為僧監造,聞欲傳戒十方,亦開山高僧也。”
現如今,游覽宿城的市民不難發現,在虎口嶺、仙人屋、萬壽山、悟道庵甚至是船山等旅游景點處都能見到這位監院振亞的墨寶。
相傳這位神通廣大的振亞和尚祖籍河北, 后因誤傷人命皈依佛門, 在法起寺方丈靜波門下受戒, 法號“振亞”。振亞初到法起寺時,為振興寺產做了不少實事。 虎口嶺上的子午 亭 與 振 亞 橋 都 是 其主持修繕的 。到了后期, 隨著振亞和尚在法起寺的根基逐步穩固, 加之靜波方丈年事漸高, 振亞便重新拾起了為非作歹的行當。 他首先是勾結北洋軍閥白寶山, 擴大勢力。 曾組織一支約200人的僧 兵 ,配備槍支 ,成為當地一霸 。他吞并土地 , 魚肉鄉民 ,1931年,當地山民一紙訴狀告到省政府, 灌云縣政府將其逮捕入獄 , 并于1935年前后死于獄中。
現如今,曾經盛極一時的舊日法起寺在近代毀于戰火,其廟址也被宿城水庫淹沒于碧波之下。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