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臺山二十四景——丹洞花光
為了讓廣大讀者更深刻地了解“云臺山二十四景”,我們邀請了連云港歷史人文方面的專家,從人文、歷史、地理、典故、文化、詩詞等方面闡釋“云臺山二十四景”,讓更多的人了解連云港的歷史文化,傳承連云港人文精神。今天推出第十九景——丹洞花光。
黃申瑾《圖二十四景》寫道:“有洞名紫丹,深廣可容數人,常有道者修煉于此。春光灼艷,多不知名。”
“丹洞花光”一景說的是東磊山紫丹洞。
紫丹洞在延福觀上方,是東磊山南麓山坡上的一個古洞,洞口看起來似乎不大,進入洞內可見腹廣如屋,可容數人。由于環境幽僻,人跡罕至,故鮮為人知,當今除“驢友”偶有進洞,所以至今還能保存完好如初。
紫丹洞與延福觀、斗姥閣等相距不遠,原為依附于延福觀修煉的“火居道士”居住和修煉之所。延福觀的道士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人數較多的主流道士為全真教道士,他們堅持單身,終身不婚,居于延福觀中修煉;還有少數為正一教道士,他們可以結婚生子,稱為“火居道士”,不常居寺,只有在做法事的時候才到觀中,住在紫丹洞中的基本上是拖家帶口的火居道士,進進出出也有這些道士的家人。
紫丹洞雖藏于深山中,但是有一條山路直通下方延福觀,歷史風塵悠悠遠去,這條曾為無數火居道士通往信仰之殿的山路也因人跡罕至而被草木覆蓋,一般人很難找到。但這里環境清幽僻靜,草木茂盛,桃李杏梨,諸果應有盡有;野花遍地,乃至迎春杜鵑,諸花爭奇斗艷,每逢春天,山花盛開,花光映古洞,彤云緋霧,燦然可觀。
紫丹洞一名“子丹洞”“三豐洞”,有光緒年間石刻,位于延福觀下石海里,東磊石上方,現在洞周邊長了很多凌霄花。據說是得道仙人煉丹的地方,也有人說是張三豐修煉的地方。這個洞雖然不大,但與孔望山的龍洞,被道家稱為海州“二寶洞天”,可見其地位非同一般。
紫丹洞周圍被人們稱為風水寶地,土地肥沃,種什么長什么,傳說一個道士曾經用銅錢種出了搖錢樹,由于他貪心,整天不停地搖,把這顆長滿錢的奇樹活活搖死了,從此這個地方就再也種不出搖錢樹了。但是奇花異草一種就活,不用澆水都能姹紫嫣紅,芳香四溢。
李大全在詩里就稱贊這個地方,他說二月這個地方就開滿了花,連空氣都是香的,就連旁邊的草木都姿態婀娜、鮮艷異常。
據老人講,以前經常有道士來此尋仙,搭個草棚子就住在洞旁邊,一個月甚至一年都舍不得離開。他們自給自足、辛勤勞作,有的還用自己的醫術懸壺濟世,為的就是打動仙人,得到仙人的點化,沿著他們的足跡羽化成仙。
當然,這些神話和傳說,都寄托了人們對虛幻仙界的向往,與現實世界嚴重脫節。但是,很多干活疲勞的人,到這個地方坐坐,就立馬感覺神清氣爽,渾身充滿力量。可能是因為這里花草宜人、和風蕩漾,也可能是心理作用吧。
本周的景目“丹洞花光”講的是紫丹洞,相傳曾有紫丹道人在此修真而得名,該洞深廣可容十數人,主要是地質災害形成的,屬于崩塌堆積而成。
在云臺山上,洞穴數不勝數,地質專家稱其成因可概括成三類:一類由地質構造形成,它們一般地處于懸崖峭壁上,由節理發育相互切割而成;另一類是由崩塌堆積相互疊置而成;第三類則是由海浪沖刷而成。
由地質構造成因且有名字的洞穴有水簾洞、無底洞、龍洞、照華洞、朝陽洞、大閨洞、神仙洞、老虎洞、黑狗洞等,其中水簾洞、無底洞和龍洞是經過人工開發,我們可以去游玩的。
水簾洞在花果山景區的金牛頂南坡,是洞口朝南的天然洞穴,它處于斷崖的石壁間,洞口呈“人”字形。洞外崖壁上,綠水紛掛,滲透不絕,點點附地,如珍珠玉簾,垂掛洞口,它是現在花果山景區一個十分著名的景點,游人來花果山游覽必游水簾洞。
明朱世巨有《水簾洞》詩:“半壁飛泉今古流,水晶宮闕景悠悠,仙機占斷人間巧,織就珠簾不用鉤”。真有“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之感。
水簾洞也是《西游記》中美猴王與眾猴子的安身之處,它們朝游花果山,暮宿水簾洞,過著自在逍遙的生活。
無底洞在花果山景區玉皇宮東、水簾洞北,該洞上口仰逼霄漢,下口俯臨深谷,附近峭壁嶙峋。名無底實有底。上下洞相通,深11米,從洞口俯視洞內,黑漆漆不見底。從上洞口進去,有“洞深曲暗疑無路,頓覺光明別有天”。出了洞門,花果山勝景盡收眼底。
龍洞是漁灣龍潭澗的老龍潭瀑布后的天然石洞,深不可測。洞內可容納二十來人,洞門常年高懸水簾,珠花迸發,如龍吐沫,晶瑩可觀;陽光透射,簾上現七色彩虹。由簾隙進洞,洞內地面平坦,洞西有石級,石級有朝天口,游人可攀石級由朝天口出,而后可觀“漁灣三汪”。
地質災害所形成的洞穴,雖比不上石灰巖溶洞那樣的精巧細致,卻比溶洞氣勢雄渾。它經歷了山崩地裂、巨石橫飛的變化,是地質作用改造山河造就的人間奇觀,紫丹洞就是這一類。
花果山七十二洞也是地質災害形成的一個洞穴群,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72個洞,而是由于崩塌堆積,石崖交錯壘疊成洞,洞穴一個連一個,或大或小、或方或圓、或明或暗、或深或淺、或升或降。這些洞經清理、想象命名,有二仙洞、法龍洞、萬佛洞、狐妖洞、伏龍洞、華嚴洞、蟲妖洞、石佛洞、蓮花洞、盤絲洞、蛟魔洞、嘯云洞、崩猴將軍洞、馬猴元帥洞、牛魔王洞、王母娘娘洞……更有不少無名洞,大大小小,互相連接,回曲參差,古怪神異。
海天洞是七十二洞中最大的一個,位于水簾洞東約200米,清末為悟五和尚的住處,故又名“悟五洞”。洞門有天然巨石支撐,上橫石梁,朝南刻有“海天洞”三字。高僅可欠身,寬2—3米,洞內尚有許多小洞,拾級而上,入門昏暗無光,過大洞,穿小洞,經長洞,又短洞。洞上有照海亭,幽奇神秘。洞庭水石,巧妙結合,渾然一體。海天洞是由古崩塌堆積而成,后又被海水沖刷改造,洞壁上可見經海浪沖刷的遺跡,如海蝕穴,巖石被磨圓等。
朝陽洞又名“朝云洞”,在花果山三元宮東南,洞口朝南,東西長約7米,可容十余人。它是古崩塌堆積而成。
糖梨溝洞穴與花果山古崩塌堆積體洞穴相似,無名洞穴不知其數,也形成了“洞的世界”。糖梨溝的洞穴真實面目,有待于進一步開發后方知其全貌。
在東磊石海中,洞穴很多,它們都是崩塌堆積而成,著名的要數神仙洞。洞高3—4米,長6—7米,寬約2米,可容十余人。夏日入內,寒氣逼人,暑意全消。洞中復有一洞,漆黑得伸手不見五指,過去無人敢入。近年入內探險者比較多,他們發現洞內有七穴八洞,洞洞相連,怪石橫架,薄霧蒙蒙。人在洞內時忽蛇行于狹縫中,望見天井一線;時忽突如暗夜,前進全靠摸,最后可由遠處另一門戶出洞。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