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臺山二十四景——鹽池匯寶
為了讓廣大讀者更深刻地了解“云臺山二十四景”,我們邀請了連云港歷史人文方面的專家,從人文、歷史、地理、典故、文化、詩詞等方面闡釋“云臺山二十四景”,讓更多的人了解連云港的歷史文化,傳承連云港人文精神。今天推出第一景——鹽池匯寶。
黃申瑾《圖二十四景》∶登山必宿板浦場市。市后為鹽池,歲出百萬金錢,為商賈輻輳之地。
黃申瑾的圖說,交代了板浦市外的鹽場位置,并指出這里鹽池“歲產百萬金錢,為商賈輻輳(輻輳fú còu,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車輻集中于車轂一樣)之地?!?/p>
崔應階的《云臺山志》載有一首程校的五言律詩:一望青山下,池鹽積似陵。晶瑩初降雪,皎潔乍消冰。東海流應廣,南風課有登。味飴堪厥貢,王膳最先承。
程校字序堂,一字秋圃,海州人。許喬林《弇榆山房筆譚》:“程秋圃早歲工詩,與南野、笠亭并擅時譽?!?/p>
鹽灘在板浦北太平埝一帶。清代康熙年間板浦設立口岸監督。板浦既是海港又是蘇北三大鹽運內港碼頭之一。兩淮鹽業淮北為先,淮北鹽業板浦場最盛。板浦場產量最高,運銷最暢,鹽課最重,對國家的貢獻也最大。
這幅鹽池匯寶圖把板浦場引海水制鹽的過程、場景真實地描繪了出來。有引入海水,人工戽水,有八卦灘、掃鹽、曬鹽,有堆積如山的鹽廩子,有運鹽碼頭,鹽課司的衙門,有交易用的吊秤……
詩人用“陵”(大土堆)來形容堆積如山的鹽,用雪和冰來形容板浦場產的鹽干凈、質量高,堪作貢品,王膳(帝王膳食)都會最先使用板浦場的鹽,同時也指出板浦場的鹽課較高。板浦還是海州地區的旅游勝地,古跡眾多。到板浦場這里游覽的人常年絡繹不絕,正如圖說中說的那樣:“登山者必經板浦場市”,故板浦場成為云臺山二十四景之首。
鹽池匯寶在《云臺山二十四景》中列為第一景,位置在云臺山南側的板浦。據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西漢初年,東??に牨逼眩ń癜迤郑┚汀坝泻{}之饒”,且在這里設有鹽官別治,隋唐時發跡形成市鎮,煙火千家,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始建“板浦場”,明時丁永改革煮鹽法為曬鹽法,形成了片片鹽池。
明清之際,此地毗鄰海隅,灘涂廣闊,溝渠縱橫,官府開河引水、鋪池曬鹽。鹽池所產之鹽以顆粒大、顏色白,干爽潔凈、質優味鮮名揚天下,鹽池成為聚寶盆,實乃“鹽池匯寶”。特別是兩江總督陶澍來板浦推行票鹽改革,各地富商巨賈匯聚板浦,大宗批發鹽斤,經鹽河、大運河,販賣到長江沿線各省市。因鹽業利大,這些鹽商賺得盆滿缽滿,家財萬貫,甚至富可敵國,揚州、儀征、海州各地的許多著名園林就是富商業鹽的產物。同時也給朝廷帶來了豐厚的鹽稅收入,據史料記載,僅僅板浦周邊淮北鹽場,清末時貢獻大清財政高達10%以上。
當年,那清明如鏡、一望無垠的鹽池,一方方鹽池中開滿晶瑩剔透的銀花,一座座高大的鹽廩如小山屹立,運鹽河中白帆如林,金陵畫家黃申瑾將此景象畫作“鹽池匯寶”,列入云臺山二十四景之首。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