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臺山二十四景——沙堤接引
為了讓廣大讀者更深刻地了解“云臺山二十四景”,我們邀請了連云港歷史人文方面的專家,從人文、歷史、地理、典故、文化、詩詞等方面闡釋“云臺山二十四景”,讓更多的人了解連云港的歷史文化,傳承連云港人文精神。今天推出第二景——沙堤接引。
黃申瑾《圖二十四景》記載,板浦至山足五十里,舊從黑風口舟渡,右至鳳凰城,左至東莊。數(shù)十年前,海水壅沙成堤,始有陸道,直達山巔,永絕風波不測之患,此皆神力默佑所致也。途中復建草庵,以供行人憩息。
崔應階的《云臺山志》載有一首程校所寫題為《沙堤接引》的五言律詩:策蹇云臺下,長堤路正延。傳聞潮汐處,今見陌阡連。牧笛春風里,鶯聲芳草邊。高峰遙在目,蒼翠滿山巔。
按黃申瑾的說法,從板浦去云臺山,有50里路。很久以前從板浦去云臺山,要從黑風口乘船渡海,右至鳳凰城,左至山東莊。板浦與云臺山有陸道相連是在黃申瑾畫二十四景圖的數(shù)十年前。
這張圖上標出了四個地點。近處(右下角)是板浦,左側(cè)是黑風口,說明之前從板浦上云臺山要乘船過黑風口,然后再通過南城(鳳凰城),或者山東莊上山。如今海退沙壅,形成了一條從板浦上云臺山的陸路通道。人們還在這條陸道中間建了一座草庵,以供行人休息。
程校的這首詩,寫自己從新形成的陸路上經(jīng)過時的所見和興奮的心情。騎著小毛驢,走在陸路上。感嘆這里的滄桑之變。聽著春風送來的牧笛聲聲,小鳥在路邊的芳草叢中鳴叫。遙望遠處的高山,滿山青翠,令人向往!寫出了詩人這時既興奮又愉快的心情。
在板浦至云臺山的途中,過黑風口有沙堤路連接云臺山。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前,云臺山還是一座海島,四面環(huán)水,無舟不渡。古人為了解決云臺山交通難題,曾先后在云臺山周遭修建六條長堰,如南接謝祿山北至石城的西捍海堰,西南接蒼梧山東至巨平山的東捍海堰,東起大島山西抵鳳凰城東的王公堰等。
然而這些人工古堰只能解決云臺山環(huán)山交通問題,卻未能溝通云臺山對外的聯(lián)系。云臺山與陸地交通的唯一辦法是從孔望山黑風口登舟渡海到鳳凰城,從板浦登云臺山也要繞道海州經(jīng)過這條海上渡船通道。
在清康熙五十年,云臺山海退成陸,但云臺山南部并未全部成陸,雖然海水壅沙形成一節(jié)一節(jié)沙壟,但是海汊、沙灘、河蕩猶存,行人依然不能由板浦直抵云臺山。于是,在清嘉慶年間,人們將斷斷續(xù)續(xù)的沙壟用人工加以修筑連接起來,形成板浦到云臺山之間一條長達五十里的沙堤,古人的詩文中對此多有描寫。
遺憾的是這條沙堤久已不存,今人只能從畫家黃申瑾的《云臺山二十四景》和少許遺跡中想象它的旖旎風光了。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