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工作,成果豐碩!
自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開展以來,我市已取得豐碩成果。本次普查覆蓋全市3縣3區3板塊全域,14支專業隊伍累計行程近2萬公里,完成1077處不可移動文物調查,其中新發現文物點313處,復查764處,系統刷新了城市文物資源數據庫。
創新模式引領普查突破。我市努力突破傳統路徑依賴,構建起一套引領行業的普查新范式。其核心在于深度整合技術、人才與方法,打通協同壁壘、釋放數智能效、高效解譯地下遺存分布。
普查首創“三結合”工作法。傳統田野調查與數字化建檔同步推進、專業團隊與地方文保員協同作戰、文物本體與環境關聯分析并重。
采用“空天地”一體化作業。無人機航拍覆蓋90%以上文物點,成功定位獅子山僅0.14平方米的星象圖巖畫等遺跡。
全省率先成規模運用考古調查勘探手段。結合航拍測繪與國土空間數據比對技術,對相關古遺址、古墓葬進行輔助勘探,探明陶灣遺址、小村遺址等29處文物點分布范圍及地層堆積情況。
三大成果構建歷史認知。我市以創新實踐和協同模式為核心,取得了多個標志性成果,深刻改變了區域歷史認知,這些成就凸顯了連云港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爭先意識與科學精神。
考古價值突破。板浦鹽業遺址實證港城三千年制鹽史,入選江蘇考古年度示范項目;張莊墓地發掘成果獲評省級優秀考古成果。
文化譜系補全。新發現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等遺存填補歷史缺環。
文明交融實證。封土石室墓群與明清煙墩為古代多元文化互動、海陸文明交匯研究提供新物證。
專業團隊鍛造“普查鐵軍”。在本次普查中,我市以“專家+技術骨干+新人”的梯隊模式,組建15人市級普查隊,同時創新“老帶新”梯次培育模式,在總數達140余人的普查隊伍中,實現云臺山明清煙墩勘測、荒野石刻定位等攻堅克難任務,普查數據完整率持續攀升。
思維傳承。具有豐富文保經驗的老志愿者帶領青年隊員運用“網狀思維”調查,于東磊石刻群精準定位碑座、石塔等關聯文物,破除新人“孤立式”思維慣性。
技術融合。資深隊員協同青年骨干操作無人機航拍民國校舍,推動RTK定位、數字測繪等新技術與傳統做法深度融合。
經驗接力。曾參與藤花落遺址發掘等重大考古項目的“三普老將”以四普為契機,通過田野實踐向95后骨干隊員等傳授文物解碼技能,加速新人成長。
內業攻堅確保數據精準。當田野調查的塵土漸漸落定,一場更為精細的“硬仗”隨之而來——系統性內業數據整理。本次內業數據整理是全國文物普查的核心環節,涵蓋文物信息填報、標本登記、坐標測繪、影像歸檔等十余項數字化工作,為進一步提升文物管理水平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對萬余份田野資料精細化處理。逐項核驗文物坐標、權屬及保護現狀,反復??笨脊艌蟾媾c影像檔案,確保數據精準。針對錦屏磷礦舊址等復雜文物點,單點照片核查量達數百張,高程數據超萬條,團隊通過跨部門協作、實地復勘等方式攻堅克難。
創新實施“分級審核機制”。從縣級初審到市級審定層層把關。面對有限窗口期,60后至90后隊員晝夜奮戰,假期仍堅守崗位錄入數據。這些枯燥的案牘工作,是賦予文物“數字身份證”的關鍵一步。
下一步,我市將聚焦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江蘇地域文明探源,以及落實“考古前置”制度等中心工作,切實守牢文物安全底線、紅線,做好文物活化利用、數字化保護、文物修繕、文化挖掘等工作,高質量完成普查各項工作任務,全面掌握全市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狀況。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