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臺山二十四景——仙橋霽雪
為了讓廣大讀者更深刻地了解“云臺山二十四景”,我們邀請了連云港歷史人文方面的專家,從人文、歷史、地理、典故、文化、詩詞等方面闡釋“云臺山二十四景”,讓更多的人了解連云港的歷史文化,傳承連云港人文精神。今天推出第二十三景——仙橋霽雪。
黃申瑾《圖二十四景》寫道:“昔有修道此山仙去者,今名仙人橋。千崖萬壑,赪黛相間。雪霽點染,更為可觀。”
“仙橋霽雪”一景在磊里仙人橋,今海州區云臺街道東磊村。
云臺山上名叫 “仙人橋” 的景觀有多處:花果山十八盤仙人橋,又名聚仙橋。傳說八仙飛升于此, 橋頭有回文詩碑刻最為出名;東磊仙人橋,因“云臺山二十四景”中列為“仙橋霽雪”一景也出名了。這個景點在東磊(古稱“磊里”)莊上。磊里巖上方為龍潭,流水自上而下形成大澗,將磊里村莊一分為二,形成津渡,村莊交通受大澗阻隔形成不便,于是磊里人建木橋于澗上。傳說磊里山上的延福觀有一道士修煉得道,在此橋仙逝,磊里人懷念道仙,故稱此橋為“仙人橋”。
明崇禎初年, 太監陳增被任命為山東稅使,兼領徐州,晚年退老郁洲,在陳增任職期間的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聯合其他兩個太監高晉卿、趙真極三人共同出資,在東磊圍屏山前興建有規模的 “延福觀”,這在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的《重修延福觀碑記》有載。
仙人橋畔有古墓,為明代御馬太監陳增“死后葬于東磊”之墓,曾出土墓志銘詩文不少,為萬歷年間大名士所撰。
仙人橋及龍潭澗, 裝點磊里山勢千崖萬壑,景色壯觀。尤其到了隆冬降雪之時,仙人橋北側的群山映雪, 陽光照耀下赪黛相間,光怪陸離,如詩如畫;仙人橋面,霜雪流布,人跡橋上,如行畫中,遠山近影,雪霽點染,更為耐觀。
仙橋指的是仙人橋, 又叫玉帶橋、玉蘭橋,在東磊村,東起三金崖,西邊一直到攔水嶺, 用巨石做橋墩,鋪山石板, 橋下有幾個大的孔洞,橋欄的石柱雕工比較細致傳神,整個橋就像一根玉帶一樣好看。據說,郯城大地震以后,海水退下很遠,后來又修建公路橋,將僅余的幾個孔也拆除了,建成現在的“東磊大橋”。
仙人橋邊上原來有“三圣庵”,還有明太監陳增墓,墓碑為翰林院編修撰銘, 賜進士成都府葛維恒篆額,沛西撫州府僉事張一元書寫。
明朝太監陳增的墓為什么會在這呢?據老人講,陳增是狂熱的修仙崇拜者和傳播者, 他認為在下雪天,只要走過仙人橋而且不在橋上留下腳印,就可以得道成仙了。陳增生前試了多少次都沒有成功,死后讓人把他葬在這里,就是為了見證有后來人過橋成仙。
無獨有偶,《鏡花緣》 作者李珍老師凌廷堪特別喜歡這地方,經常下雪天騎驢來此吟詩。不是他不怕冷,而是他覺得橋上堆滿了積雪,也使每座山峰都有了聯通彼此的道路, 樹上的白雪像是開滿的梨花隨風飛舞,來到這里,就走進了如夢似幻的圖畫中, 很容易找到仙人得道的足跡。
從天而降的白雪,讓一橋連通仙兩岸,也讓這里成了人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東磊的仙人橋如今早已不在,大抵是隨仙人遠去了,仙橋霽雪的美景,踏雪無痕便成仙的傳說也再不可現。
事實上,在云臺山周邊曾經有不少古村落,這些村落里曾藏著一些美麗的園子,它們也同這仙人橋一般,在時間的長河中隨仙人逝去。
明清時期, 南云臺山曾有個漁港小村水流村,歲月流轉,滄海桑田,曾經的碧波萬里現如今早已是良田千頃,紅瓦小樓掩映在綠蔭之中,曾經的漁村成了美麗的山村。
歷史上曾有一座規模小巧的園林藏身在水流村,名曰“蟁睫”。《云臺新志》載:“蟁睫園,在水流村丹霞寺東山下,為中正吳氏丙舍。高峰矗云,澗水環抱。懸流順山下注,土人呼曰貼山溝。園中饒花竹泉石,有云在庵、春雨樓、言息其廬諸勝。”
這個“蟁”是“蚊”的異體字寫法,“睫”即“睫毛”之意,古人用“蚊子的睫毛”來比喻這座園林,可見其規模之小。
關于“蟁睫園”的具體位置,地方文史專家曾多次前往尋找。“文獻中提到的‘貼山溝’是發源于牛嶺的一條山澗,叫西隅澗。溪流下泄,穿過前關村經大虎口至鐵山頭,與發源于仙姑嶺的丹霞澗匯合,再從東窯山側向東南匯入婦聯河。”古人形容此處:“高峰聳立,澗水環繞”,是春游的最佳去處。消失的“蟁睫園”大概就在此處。
此外,據《云臺新志》載:“關里后村、鏡子崖下,構有草亭,為予兄弟讀書別墅,雖無池館之盛,然竹樹森環,亦幽棲勝概。”這鏡子崖位于今天南云臺山南麓土城頂西,是一塊表面平坦的天然巖石。
明萬歷年間,選出了“云臺山三十六景”的顧乾和他的兄弟顧坤二人在此處興建了一幢別墅,起名“半山園”,并將此地列為云臺山三十六景之一,名為“半山野眺”。有人曾考證,這半山園之名源于別墅建在半山腰處;也有人猜想,這座別墅的占地面積很廣,有半座山那么大。雖然如今這座曾陪伴顧氏兄弟讀書學習的山中勝境早已不存,但在古籍文獻中,關于“半山園”的記載仍歷歷在目。
“半山園,在虎窩南鏡子崖下,有半山亭。竹樹森環,林壑幽邃,為明顧乾兄弟讀書處,后久廢圮。乾隆中,揚州程玓來游云臺,置為別業,今歸中正方氏。”這段記載出自《云臺新志》,從萬歷至乾隆大約經歷了一個半世紀,幾乎沒有什么建筑能熬得過這么久。
在《云臺新志》中,編著者并未介紹曾先后買下半山園的“揚州程玓”與“中正方氏”的確切身份,在近現代的其他地方史籍中,其記載也是寥寥無幾。
經考證,程玓是清代乾隆年間揚州數一數二的大鹽商,據清代《兩淮鹽法志》記載,程玓家族世代行商,傳至他這一輩已經是第四代。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程玓在前往板浦辦理鹽務時游歷云臺山,在此期間,他看中了鏡子崖下的半山園,財大氣粗的程玓出資買下了這座幾近荒廢的宅邸。
據《瓅江文匯》中收錄的程玓撰《半山園》一文記載:“半山園者,明蒼梧野史顧子讀書處。居云臺中峰之陽,地名鏡子崖……低徊憑吊者久之。爰購其廢址,芟夷補苴,復還舊觀,增架數椽于側,仍曰半山。”程玓在半山園的舊址上復建了顧氏兄弟的宅院,仍叫半山園。
然而,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六月,隨著轟動朝野的“兩淮鹽引案”告破,這起由鹽商勾結鹽務衙門官員,鯨吞鹽稅一千九百萬兩的大案牽動了兩淮眾多官商的身家性命,程玓便是其中之一。當年,程玓便被有司逮捕,并免去了按察使的官銜。清政府為了追繳鹽商歷年欠下的巨額鹽課, 采用了抄家的辦法,揚州程氏家族就此衰敗,當年由程玓修復的半山園就此又荒廢了下來。
過了不到半個世紀, 半山園迎來了它的新主人,這就是《云臺新志》中提到的“中正方氏”。據史料記載,方氏祖籍歙縣柳山,清乾隆年間來到中正,以行商販鹽起家,到嘉慶年間已富甲一方。
嘉慶初年,方權、方榘兄弟先后考中恩貢與拔貢,步入仕途,方氏家族盛極一時,想必半山園便是此時買下的。道光年間,方權之子方薰將半山園重新修繕一番,也學著顧氏兄弟一樣在此讀書,在其編著的《半山園讀書雜詠》中即有多首描寫別墅景色的佳作。
如今半山園早已毀圮無存,其遺址也只有穿梭于山林之間的羊倌和采藥人才能偶然路過。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