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k12498411/2012-00042 | ||
發布機構 |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 發文日期 | 2012-12-22 |
標 題 | 關于印發連云港市加快內河水運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 | ||
文 號 | 連政發〔2012〕153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連云港市加快內河水運發展的實施意見》已經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 ||
時 效 | 有效 | 文件下載 |
關于印發連云港市加快內河水運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
市政府關于印發連云港市加快
內河水運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連云港市加快內河水運發展的實施意見》已經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2012年12月22日
連云港市加快內河水運發展的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11〕161號),充分發揮我市內河水運資源優勢和潛力,加快建設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現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加快沿海崛起、實現新的跨越總要求,把內河水運發展作為全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的重點任務,堅持規劃引領,加大資金投入,強化政策保障,加快建設步伐,提升管理水平,推進節能減排和技術進步,切實提升內河水運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現代化水平,不斷增強內河水運的支撐和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務我市港產城聯動跨越發展。
(二)主要目標。到2015年,建成四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168.5公里,形成北接連云港港、南通長江、西連京杭運河、淮河,通行千噸級船舶,干線相通、干支相連、水陸相輔、通江達海的內河航道網。內河港口新增千噸級泊位26個,500噸級泊位52個,擁有生產性泊位199個,內河港口吞吐能力達2500萬噸,其中集裝箱達15萬標箱。
到2020年,進一步提升兩縱三橫干線航道通達水平,建成四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266.5公里,基本建成與港口一體兩翼綜合節點相配套的疏港航道,形成疏港有力、牽引產業、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高等級干線航道網。內河港口新增千噸級泊位10個,500噸級泊位26個,擁有生產性泊位235個,內河港口吞吐能力達5000萬噸,其中集裝箱達40萬標箱。全面建成船舶標準化、經營集中化、管理智能化的現代內河航運業。
二、重點任務
(三)加速內河航道提檔升級。加強內河航道的維護管理,著力提升現有航道設施的養護與管理水平,依法保護航產航權,不斷提升縱、橫向高等級航道暢通能力,改善連云港內河港口疏運條件。到2015年,完成鹽河15.95公里三級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進灌河31.5公里和徐圩港區疏港航道45公里三級航道整治工程。到2020年,完成灌河和徐圩港區疏港航道整治工程,力爭實施宿連運河、通榆河北延至贛榆及老燒香河航道工程等支線航道升級項目,確保新增三級航道110公里,拓展航道通達和覆蓋范圍。
(四)推進內河港口擴能上量。以內河干線航道為依托,圍繞構建海河聯運體系、促進區港聯動發展、加快樞紐節點建設目標,重點發展公用碼頭,不斷提升港口功能。到2015年,建成中云臺作業區一期、二期、東辛等碼頭,吞吐能力達2140萬噸。同步建設海州作業區、灌南新港作業區、灌南城北作業區、灌云裕豐作業區等一批重要作業區工程,新建中云臺一號錨地。到2020年,完成中云臺作業區三期、老燒香河作業區、裕豐作業區、湯溝作業區等工程,完善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新建中云臺作業區二號、老燒香河作業區、海州作業區、裕豐作業區、城區新港作業區等一批錨地。形成層次分明、競爭有序的港口發展格局。
(五)促進內河水運物流提質增速。全力推動內河航運業整合, 引導內河船運公司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到2015年,全市營運船舶公司化經營率超過95%,力爭2020年達到100%。重點培育運力規模在5萬噸級以上的骨干內河航運企業5—8家。優化運輸組織,大力發展海河、干支多式聯運。擇優培育港口物流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港口物流企業,強化港口物流發展主體。重點建設中云臺物流園區、徐圩南翼物流中心等物流基地,為港口物流發展提供基礎設施支撐。積極開拓新航線、增加新航班,加大集裝箱內河航線開發力度,全面提升航運業整體水平。
(六)加快內河船舶船型標準化建設。積極推動船舶向標準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按照《全國內河船型標準化發展綱要》的要求,以促進航運結構調整和船舶技術進步為主線,以提高內河航運通過能力和船舶安全、環保性能為重點,綜合采取技術、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逐步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技術含量的老舊船舶,穩步推進船舶船型標準化。到2015年,完成我市列入國家計劃的63艘老舊內河貨船拆解淘汰任務,發放中央財政補貼資金380萬元。到2020年,內河船型標準化率達70%,力爭實現我市內河航運LNG(液化天然氣)船舶及內河集裝箱運輸船舶擁有量零的突破。
(七)提升內河水運信息化水平。重點建設交通信息共享平臺,依托交通電子口岸連云港分中心,整合交通基礎信息資源,完善內河政務管理信息系統,推進內河港口生產、管理等基礎信息化應用系統建設。根據港口、航運等各業務發展需求及行業監管特點,以基于面向服務架構(SOA)的實現方法論為技術支撐手段,確保在構架上可持續、穩定擴展,應用上協同、共享,實施上靈活、快速。逐步提高智能化水平,推動重點船舶全部配備衛星導航系統,推廣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和射頻識別技術(RFID)在船舶中的應用。到2015年,500噸級以上船舶全部配備衛星導航系統。
(八)完善內河水運安保應急體系。加強水運管理、水上安全管理和應急保障系統建設,完善預警和隱患排查機制,提升聯合執法能力,有效減少違規運營管理行為。加大對船員教育培訓機構的扶持力度,加快內河搜救基地建設。提高危險品安全監管能力,落實各類與內河水運發展相關企業和政府的安全責任。嚴把船舶檢驗質量、水運市場安全準入、船員適任、船舶簽證安檢、動態巡航應急處置等五個關口,降低重大事故發生率及突發事故損失。加大航運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建立船舶防污監督機制,督促船舶達標排放。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區船舶污染風險防范工程,建立船舶污染監視監測系統。實施船舶到岸污染物強制接收制度,健全內河水運污染事故應急響應機制,強化事故應急預案建設和相應的應急器材、物資配備,提高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到2020年,形成安全、暢通、綠色、環保的水運發展支持保障體系,切實保障全市內河水運安全生產形勢的持續穩定。
(九)服務和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重發揮內河航運最經濟、最適宜大宗物資運輸的比較優勢,進一步優化港口集疏運體系,發揮綜合運輸體系的組合效益,降低社會綜合物流成本,促進地區間資源、技術、資金等要素的有效利用和優勢互補。積極發展有特色的臨港、臨河產業開發園區,促進現代物流產業向園區集聚,帶動內河水運需求穩步增長。注重發揮內河水運占地少、運價低、能耗省、污染小的比較優勢,有效破解土地、環境、資源等瓶頸制約難題,助力兩型社會建設。以暢通的航道、現代化的港口為基礎,高效的運輸服務為支撐,平安、綠色的水運體系為保障,推動臨港、沿河新型工業化布局和產業調整優化,服務江蘇沿海開發、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等四大國家戰略實施和我市港產城聯動跨越發展。
三、保障措施
(十)加強規劃指導。把加快內河水運發展擺上經濟社會發展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連云港市航道網規劃》、《連云港內河港總體規劃》及相關控制性詳規等規劃,明確發展重點,建立項目儲備制度并組織實施。在編制和調整涉及水運發展的相關規劃時,要進一步加強水運發展與電力、防洪、灌溉、供水、漁業等行業在建設規劃、項目前期工作以及實施、運營管理各階段的溝通和協作,使各項規劃相互銜接,發揮航道、船閘的最大水運效益,構建現代綜合運輸體系。
(十一)加大資金投入。用足用好中央、省的支持政策,最大限度地爭取中央、省對內河水運建設和維護的專項投資。市財政每年在預算中安排不少于3000萬元的航道建設專項資金,用于我市承擔的航道、船閘等基礎設施建設,內河航道維護及水上突發事件應急保護,工程所在地縣(區)政府要切實保證本地區航道建設的配套資金投入。港口公用基礎設施(含疏港公路及公用錨地、服務區等)建設資金,除積極爭取國家、省資金補助外,市、縣(區)兩級政府各投入不低于20%的建設資金。
鼓勵和支持港航企業發行股票和企業債券,建設港口碼頭及物流園區。深化支持內河水運發展的金融政策研究,積極開展船閘等水運項目收益權質押貸款等多種形式融資,積極引導外資和民間資本投資內河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和養護維護。
(十二)建立協調機制。市級層面建立由發展改革、財政、國土資源、規劃、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港口管理、水利、環保等部門參與的協調機制,形成各方面積極支持內河水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合力。各級內河水運主管部門要依法加強內河通航水域和港口岸線資源的保護工作,減少碼頭等構筑物對內河通航水域的占用,保障航道安全暢通,促進航運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按照職能明確、精簡高效、運轉協調的原則,理順水路交通管理體制,加強水路交通行政執法,依法保護內河水運資源。
(十三)優化政策環境。支持我市內河航運企業做大做強,對具有一定規模的內河航運企業給予貸款政策傾斜。對主要為連云港港集疏運服務的我市內河水運骨干企業給予一定財政補貼。大力扶持發展集裝箱班線,對通過內河水運并在連云港港進出港的集裝箱給予相關的政策扶持。對內河航道、港口項目建設按進度優先保障供地。經批準開山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廢棄土地從使用的月份起依法免繳土地使用稅10年。列入國家和省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的航道建設,可免繳河道堤防工程占用補償費。積極嘗試內河新港區建設與后方土地聯動開發以及港口岸線資源有償使用方式,有效化解內河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問題。
(十四)保護岸線資源。根據岸線的資源條件和開發前景,對列入全市內河港口建設規劃和適宜臨港工業、倉儲物流等產業發展的重要岸線,實施重點調控。在岸線資源管理工作中,各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超前研究,加強信息溝通,協調配合,整體聯動,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強化岸線使用情況的動態管理和監督,加大整治力度,禁止亂占亂用、占而不用、多占少用。港口岸線優先用于專業化、規模化公用港區建設,加強對零星小碼頭占用優良岸線資源的整合。嚴格港口岸線使用審批,未依法取得岸線使用許可的,不得開工建設碼頭設施,實現港口岸線資源的有效保護和有序開發,保障內河港口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