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k12498411/2021-00065
            發布機構 市政府辦 發文日期 2021-05-21
            標 題 市政府關于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文 號 連政發〔2021〕40號 主 題 詞
            內容概述
            時 效 有效 文件下載

            連政發〔2021〕40號

            市政府關于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蘇政發〔2020〕81號)精神,進一步提升氣象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改善民生、服務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和水平,現就推進全市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為“強富美高”新港城建設提供堅實的氣象服務保障。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建成“系統完備、開放融合、協同創新、業態新型、高質普惠”的氣象現代化體系。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5%以上,重點區域預報空間分辨率達到百米級、時間分辨率達到分鐘級,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比“十三五”平均水平提升5%,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氣象災害損失占GDP的比重較“十三五”平均下降15%,氣象事業發展整體水平處于蘇北領先、部分領域進入全省前列、特色工作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到2035年,氣象服務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顯著增強,公共服務效益和滿意度顯著提高,全面建成“一帶一路”氣象保障服務示范區、智慧氣象現代業務樣板區、海洋氣象科技創新新高地,全市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實踐成為蘇北乃至全省新時代氣象現代化發展征程中的表率和示范。

            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強化氣象保障職能

            (三)推進“一帶一路”氣象保障服務國家示范城市建設。全面落實市政府和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共建“一帶一路”氣象保障服務國家示范城市合作備忘錄》,在秦山島和燕尾港建設江蘇(連云港)海洋氣象環境綜合觀測基地,在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組織(連云港)國際物流園及沿海地區加密建設自動化氣象監測設備,開展中歐班列集裝箱微環境監測,完善高密度、多梯度海洋綜合氣象觀測網。建設連云港“一帶一路”氣象保障服務系統,打造“悟空報天氣”氣象服務品牌。推動建立“一帶一路”陸海聯運通道重要節點城市氣象工作交流機制,積極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氣象保障行動,加強交通、能源電力氣象服務。(責任單位:各縣區,市氣象局、市資源局、市住建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文廣旅局、市交通局、港口控股集團)

            (四)提升沿海開發氣象保障水平。發展海洋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業務,加強大霧、大風等海洋災害性天氣的識別和中短期預報預警技術研究。成立江蘇海洋氣象研究工作站,加強與南京氣象科技創新研究院合作。研發江蘇海洋氣象綜合服務系統,建立海洋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及風險評估業務體系。開展海洋氣象災害預警示范建設,依托市、縣(區)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開展海洋氣象災害預警推送試點,提升遠海氣象防災減災服務水平。(責任單位:各縣區、徐圩新區,市氣象局、連云港海事局、市交通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資源局、市通管辦、港口控股集團、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江蘇海洋大學)

            (五)強化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氣象保障。完善農業氣象觀測試驗站網,面向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海洋牧場,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氣象基礎信息融合共享,健全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成立農業氣象專家聯盟,聯合開展農業發展規劃、種植業結構調整、農業氣象災害調查評估和科研攻關。構建紫菜、對蝦等海水養殖品種的氣象災害指標庫,研發農業氣象服務云平臺。開展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評估服務,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氣象保障服務。(責任單位:各縣區,市氣象局、市農業農村局)

            三、堅持趨利避害并舉,構建完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

            (六)健全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將氣象災害防御納入全市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和全要素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全面落實基層氣象災害預警傳播功能配置標準,明確鄉鎮(街道)、村(社區)、重點防御單位的氣象災害防御責任人和職責,把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納入社會治理網格員職責,動態更新氣象災害防御責任人和網格員名錄庫。(責任單位:各縣區、市開發區、徐圩新區、云臺山景區,市氣象局、市應急局、市委政法委、市發改委)

            (七)完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強化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壓實氣象災害防御主體責任。發揮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領導小組作用,構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機制,完善氣象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和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修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健全各責任部門預案,強化預案執行。加強各地各部門氣象災害防御和應急處置工作專項督查,形成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閉環機制。(責任單位:各縣區,市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八)提升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水平。開展全市氣象災害風險普查,編制精細化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推進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制度,開展產業園區、城市規劃、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氣候可行性評估。建立完善重大氣象災害救助政策,推廣天氣指數保險等農業保險氣象服務。與沂沭泗流域上游地區建立氣象災害聯防機制,加強對新沂河、新沭河洪水和城市內澇的監測預警。將氣象災害防御科學普及納入綜合科普體系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至少接受一次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大力推進氣象科普宣傳和科普場館(所)建設,打造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提升社會公眾防災避險和自救互助能力。(責任單位:各縣區,市開發區、徐圩新區,市氣象局、市應急局、市農業農村局、連云港水文分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資源局、市文廣旅局、市教育局、市科協)

            (九)提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完善預警信息發布機制,規范預警信息傳播管理,實現新聞媒體、應急廣播、通信與預警信息發布平臺有機聯動。暢通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綠色通道”,新聞媒體、應急廣播10分鐘內完成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建立健全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面向基層社區、城鄉網格推送機制,預警信息發布到村(社區)到戶到人。(責任單位:各縣區、市開發區、徐圩新區,市氣象局、市應急局、市農業農村局、連云港水文分局、市水利局、市資源局、市文廣旅局、市教育局)

            (十)豐富民生保障氣象服務供給。建立“自動感知、智能研判、精準推送”的智慧氣象服務業務,提高氣象服務覆蓋面、影響力和滿意度。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公眾氣象服務需求熱點自動感知技術,建立氣象服務指標體系和知識庫,創新公眾氣象服務業態和模式,實現氣象服務對象分眾化、服務隨行化、產品多元化。建立全媒體氣象信息傳播體系,不斷提升“連云港氣象”雙微品牌影響力。(責任單位:各縣區,市氣象局、市文廣旅局、市政務辦)

            四、助力打造美麗港城,加強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

            (十一)增強生態保護氣象服務能力。優化全市生態氣象監測站網布局,開展氣象、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多部門多源協同觀測,實現規劃銜接、標準統一、資源共享。圍繞山水林田湖草以及臨洪河口等濕地生態保護修復,開展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態氣象監測風險預警、生態氣候承載力以及生態系統影響評估。結合衛星遙感和氣象監測資料,加強對近海滸苔、海洋污染物發生發展及漂移路徑的監測預警。建設美麗宜居城市運行管理精細化氣象保障服務體系,加強氣候宜居城市(縣)等氣候標志申報工作。(責任單位:各縣區,市氣象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住建局)

            (十二)提升大氣污染防治氣象服務能力。加強氣象、生態環境等部門間協作聯動,推進數據共享、會商研判和應急聯動,將氣象環境監測預報預警納入全市大氣環境管控體系,聯合發布空氣質量預報產品,提升空氣質量預測、重污染天氣預警的時效性。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基礎研究,開展輸入型大氣污染物跟蹤監測、區域傳輸預警和氣象條件對主要污染物影響的定量評估,科學客觀評估減排和應對效果。加強森林防火、秸稈禁燒氣象遙感監測。(責任單位:各縣區,市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局、市資源局)

            (十三)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進一步完善“政府領導、部門聯動、軍地聯合”工作機制,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監管體系。優化全市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布局,強化作業指揮和安全管理,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更好地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農業抗旱、空氣質量改善、森林防火等方面的保障作用。(責任單位:各縣區,市氣象局)

            五、發展現代氣象業務,提高氣象監測預警能力

            (十四)完善現代化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體系。充分利用智能觀測、社會觀測、遙感探測等手段,加快形成我市地基、空基、天基手段互補、協同運行、交叉檢驗的一體化觀測布局。完善海洋、農業、生態、交通、旅游等專業氣象監測網,更新升級車載移動氣象臺。依法保護氣象探測環境,強化氣象探測設施維護,確保探測設施安全運行,保障探測設施和探測數據的有效性和長期穩定性。(責任單位:各縣區、徐圩新區,市氣象局、市發改委、市政務辦、市資源局、連云港海事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局、市文廣旅局)

            (十五)提高預報預測預警準確率。進一步完善全覆蓋、無縫隙、精細化智能網格預報業務體系,完善從分鐘到月的預報預測產品鏈。加強強對流、暴雨、臺風、寒潮等高影響性天氣預報預警業務。提升災害性天氣落區預警準確率。到2025年,災害性天氣預警時間提前45分鐘以上。(責任單位:市氣象局)

            (十六)提升氣象信息化水平。優化綜合觀測管理、數據傳輸管理和數據質量控制管理,升級改造氣象主干通信網絡,提升氣象數據傳輸能力。對接云計算、視頻資料等信息資源,加強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通信等前沿技術在氣象領域的融合應用研究。依托市電子政務云推動氣象大數據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應用,打造權威統一的氣象數據服務平臺。(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政務辦、市工信局、市通管辦、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

            六、激發創新第一動力,提升氣象科技創新水平

            (十七)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加強中國氣象局交通氣象重點實驗室野外科學試驗及成果轉化應用基地、省研究生工作站、江蘇海洋氣象研究工作站等各類創新平臺建設,整合產業資源,建立數據采集、產品加工、發布與檢驗評估以及用戶反饋相互銜接、融合貫通的業務體系,形成產學研用相互促進的工作機制。健全氣象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管理制度,建立以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出為導向的成果分類評價制度,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大力促進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服務保障協同發展,提升氣象科技支撐能力。(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科技局、江蘇海洋大學)

            (十八)深化開放交流合作。鞏固完善氣象部門與高校的科技合作機制,深化應急、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水文、農業等部門與氣象科技發展的協同作用,加大智力引進和人才交流培養力度。加強海洋氣象數值模式、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與利用、沿海氣象綜合監測預警服務、現代農業氣象等重點領域科學研究,加快形成一批高質量科技成果。(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科技局、市應急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資源局、市水利局、連云港水文分局、市農業農村局、江蘇海洋大學)

            (十九)加強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將氣象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市“521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等人才工程,通過聯合培養、協同創新,加快培育具有高水平專業素養和業務科研能力的氣象領軍人才,培育基層氣象預報服務首席專家和綜合氣象業務帶頭人。到2025年,實現氣象高層次人才和青年優秀人才“雙倍增”。(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人才辦)

            七、聚焦氣象治理效能,推進氣象治理體系現代化

            (二十)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持續深化氣象行政審批改革,加快提升“互聯網+氣象政務服務”,推進行政審批“跨區通辦”“一網通辦”,實現氣象行政審批“不見面審批(服務)”全覆蓋。依據上位法做好氣象災害防御、探測環境保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配套性地方性法規及政府規章的制定和修訂工作。完善事中事后監管體制機制,全面實施“互聯網+監管”,開展“雙隨機、一公開”常態化監管。健全氣象行政執法機構,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規范開展氣象行政檢查和行政執法。(責任單位:各縣區,市氣象局、市政務辦、市司法局、市市場監管局)

            (二十一)深化氣象重點領域改革。深化氣象服務體制改革,構建政府部門主導、市場配置資源、社會力量參與的氣象服務新格局。深化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培育氣象服務市場,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氣象專業服務市場競爭,促進氣象信息服務產業發展。繼續深化防雷減災體制改革、氣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實“放管服”改革舉措。深化氣象業務體制改革,不斷完善氣象雙重領導管理體制,提升中心城區氣象服務能力,未設立氣象機構的區政府要與市氣象部門建立健全氣象保障工作機制。(責任單位:各縣區,市氣象局)

            (二十二)健全防雷安全監管工作機制。完善防雷安全責任體系,明確各地防雷安全領導責任、相關部門監管責任,壓實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將防雷安全工作納入各地安全生產考核體系和綜合執法檢查體系,建立工程防雷管理工作協調機制,開展防雷與升放氣球安全聯合執法檢查。將防雷安全信用管理納入社會信用體系,落實國家、省黑名單和信用獎懲制度,開展聯合懲戒。(責任單位:各縣區,市氣象局、市應急局、市住建局、市信用辦)

            八、加強組織保障,全力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二十三)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堅持黨對氣象工作的領導,充分認識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發揮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主導作用,認真謀劃氣象事業發展舉措,加強組織協調,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強化氣象工作任務督查考核,確保各項工作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深化與中國氣象局相關部門、省氣象局合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發揮合作機制作用。

            (二十四)強化規劃引領。各地要將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納入本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科學編制“十四五”氣象發展規劃,積極落實重點工程項目。市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使氣象事業發展規劃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應急管理、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軍民融合、“一帶一路”強支點建設等工作有機銜接。

            (二十五)加強政策支持。各地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加快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有效銜接各項改革,推動氣象人才隊伍穩定、業務水平提升。各地要切實加大對氣象事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將氣象事業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建立氣象領域可持續穩定的地方財政投入保障機制。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2021521日       

            (此件公開發布)

            關聯閱讀:《連云港市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政策解讀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中文字幕无码人妻AAA片|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 亚洲综合无码AV一区二区|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发布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漫画| 免费看又黄又无码的网站 |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老妇App|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 全球中文成人在线|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熟妇无码八V在线播放|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精品区| 伊人蕉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愛妃視頻)国产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软件 |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视频 |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2018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精品无码人妻久久久久久 |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东京热 | 国产 欧美 亚洲 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系列中文字幕 |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观看| 日韩一本之道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片vr一区二区三区| 色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国产午夜片无码区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高清无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第3页| 中文字幕aⅴ人妻一区二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午夜|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