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府文件> 失效文件
            索 引 號 k12498411/2008-00211
            發布機構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發文日期 2008-08-20
            標 題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市應急體系建設規劃(2008—2010年)主要目標和建設任務分解落實方案的通知
            文 號 連政辦發〔2008〕86號 主 題 詞
            內容概述 《連云港市應急體系建設規劃(2008—2010年)》(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市十二屆政府第3次常務會議同意并印發實施。
            時 效 有效 文件下載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市應急體系建設規劃(2008—2010年)主要目標和建設任務分解落實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連云港市應急體系建設規劃(2008—2010年)》(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市十二屆政府第3次常務會議同意并印發實施。為切實做好《規劃》的落實工作,促進應急資源有機整合與優化配置,全面提高我市應對各類突發事件能力,經市政府同意,決定將《規劃》提出來的主要目標和建設任務按職責分工進行分解落實。現將《連云港市應急體系建設規劃(2008—2010年)主要目標和建設任務分解落實方案》印發給你們,請各地各部門根據職責分工進行再分解、再細化,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真正做到任務落實、措施落實、保障落實、責任落實,確保全面完成《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


             

                             二○○八年八月二十日

             


            連云港市應急體系建設規劃(20082010年)主要目標和建設任務分解落實方案

             

            一、主要目標分解

            1.災害應急救助能力顯著提高,受災群眾24小時內得到基本救助。(市民政局牽頭)

            2.新沭河、新沂河等主要河流洪水預報提前24小時發布,準確率達到90%以上。(市水利局牽頭)

            3.臺風24小時路徑預報偏差小于120公里,提前30分鐘以上發布雷雨大風等突發性災害警報,氣象預報預警公眾覆蓋率達到95%。(市氣象局牽頭)

            4.風暴潮災害緊急警報提前6小時發布,準確率達到70%以上。(市海洋與漁業局牽頭)

            5.市城區具備抗御6級左右地震能力,全市達到抗御6級地震監測預報能力指標。(市地震局牽頭)

            6.平水年份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起數降低50%。(市國土資源局牽頭)

            7.森林火災受害率低于1‰,控制率在 1.2公頃/次以下。(市林業局牽頭)

            8.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重大外來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成災率控制在1‰以內。(市農業局、林業局)

            9.各類事故死亡人員總數比“十五”末下降20%以上,億元地區生產總值死亡率控制在0.4以內,工礦商貿企業死亡人數下降10%以上,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年度火災10萬人死亡率控制在0.25以下,水上人命有效救助率達到90%以上。(市安監局、公安局、交通局、連云港海事局)

            10.建立健全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市信息產業局)

            11.全市縣以上醫療機構和鄉鎮衛生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率分別達到100%和90%,報告完整率和及時率達到90%以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時處置率達到100%。(市衛生局)

            12.市縣鄉突發動物疫情報告網絡覆蓋率達100%,應急預備隊24小時到位率提高到95%以上,重大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覆蓋率達90%以上。(市農業局、林業局)

            13.食品藥品生產經營秩序明顯好轉,各類事故大幅減少。(連云港藥監局牽頭)

            14.初步建成社會治安和突發群體性事件防控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矛盾大調解機制、信息預警機制、應急處置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市公安局、信訪局)

            15.基本能夠自主應對因能源供應緊張引發的突發事件和糧食、豬肉及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場異常波動。(市發改委、經貿委、糧食局、物價局、農業局)

            16.銀行、證券、保險業突發事件能夠得到迅速有效處置。(人行連云港中心支行、連云港銀監分局、市保險業協會)

            二、建設任務分解

            1.預案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市級應急預案,加強基層特別是鄉鎮、社區和企事業等應急預案建設,到2008年底,所有街道、社區、鄉村和各類企事業單位基本完成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預案的協同管理,制訂操作手冊,建立預案修訂、備案、評審、升級與更新制度。開發智能化預案管理系統,2008年先行試點,2009年逐步推廣,2010年基本完成預案數字化建設任務。編制演練指南,制定演練管理辦法,建立演練評估機制。(各級政府應急辦及有關部門)

            2.監測預警系統建設。

            (1)加強基礎測繪工作,建立覆蓋全市和重點區域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在此基礎上,2008年底前編制完成全市自然災害風險圖,建立自然災害空間數據庫。(市國土資源局、水利局、民政局、氣象局、地震局、海洋與漁業局、林業局)

            (2)開展城市生命線工程抗震能力調查與評估。(市地震局、建設局、連云港供電公司)

            (3)全面完成重大事故隱患普查和重大危險源點登記、建檔工作,建立市縣和企業三級重大危險源監管體系。(市安監局)

            (4)開展環境污染基本情況調查,2008年底前建成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污染物檔案庫。(市環保局)

            (5)2008年底前完成重要傳染病傳染源等基本信息調查,建立相關數據庫,編制主要疫病疫情全市區域分布圖。(市衛生局)

            (6)2009年底前完成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重要防護目標等社會安全隱患的調查,建立社會安全隱患數據庫。(市公安局)

            (7)擴充完善現有水文、氣象、海洋、地震、地質、林業等監測站網,適當增加監測點密度,建立衛星遙感災害監測系統,到2010年建成比較完整的自然災害監測網絡體系。進一步完善預測預警系統,增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設備的集成化程度,實現氣象等相關自然災害的綜合預警。(市水利局、民政局、國土資源局、氣象局、地震局、海洋與漁業局、林業局)

            (8)加強安全生產監測監控,健全危化品生產儲運、尾礦庫和重點特種設備等重大危險源監測監控網絡,到2010年,全市所有礦井和大中型企業全部裝備數字化監測監控系統。建立重特大生產事故、重特大環境污染事故信息評估、預測和綜合預警系統,加快城市火災遠程探測報警系統建設。(市安監局、環保局、公安局、連云港質監局)

            (9)2009年底前建立重點工業污染源、輻射源、飲用水源保護區域環境安全自動監控體系。(市環保局、水利局、建設局)

            (10)完善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直報系統,健全重點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動物疫情、植物病蟲害和食品安全、職業中毒等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設和擴展藥品(醫療器械)不良反應監控網絡。加強部門、地區、醫療衛生機構之間衛生監測預警信息溝通和協作聯動,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測預警的時效性。(市衛生局、農業局、連云港藥監局)

            (11)加強社會安全事件信息監測報告系統建設,對重要公共場所、重大公共活動實時監測。整合社會安全事件情報信息網絡,建立情報信息匯總研判機制,完善社會安全事件綜合預警系統。(市公安局)

            (12)完善糧油等主要商品價格測報網絡和質量檢測體系,建立健全糧食等重要生活必需品市場預警系統。(市糧食局、物價局)

            (13)負責核電站、港口、火車站、民航機場、重點水利工程、通信樞紐、電廠電網、銀行清算和金融證券交易系統等基礎設施運營與維護的部門和單位,建立健全完善的實時檢測監控系統,做好重大危險源登記、數據庫建設和風險隱患排查整改工作,完善安全隱患通報機制。(市發改委、經貿委、人防辦、安監局、水利局、交通局、建設局、港口管理局、信息產業局、氣象局、連云港質監局、連云港民航站,人行連云港中心支行,連云港銀監分局督促相關企業、單位落實)

            (14)依托政府辦公系統業務資源網及相關網絡,整合各領域預測預警資源,構建突發事件綜合預警系統,實現多災種、跨領域的預警信息匯總、分析、研判。(各級政府應急辦)

            (15)在市縣電視臺、電臺開播公共安全類節目,在政府門戶網站建設專欄,依托電信、移動、聯通等電信運營商建立短信發布平臺,在城市大型公共場所、交通要道口等地設立電子屏幕,在高風險地區、危化企業等區位加強安全站點、宣傳欄、警報器等緊急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建設,完善預警信息發布機制。(各級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會同宣傳部門落實)

            3.信息與指揮系統建設。

            (1)綜合應急平臺。依托現有市電子政務平臺和人防、公安、安監、消防、防汛、環保等專業系統資源,建立健全全市固定、機動和現場三大信息平臺和指揮系統。2008年,初步完成綜合應用系統建設和信息資源整合,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具備視頻會商和指揮協調等基本功能;2009年,縣區政府基本建成應急指揮平臺,2010年全面完成以市政府應急指揮平臺為中心、以部門和縣區應急平臺為樞紐,上下貫通、左右銜接、安全暢通的全市綜合應急平臺體系建設。(市、縣應急辦會同有關部門落實)

            (2)依托民政、氣象、水利和地震等部門信息系統,分級建設集災情信息管理、救助決策支持、救助指揮調度等功能于一體的災害應急救助信息與指揮系統,形成市縣鄉三級災害應急救助指揮體系。(市民政局、水利局、氣象局、地震局、海洋與漁業局、林業局)

            (3)整合安全生產信息系統及礦山、危險化學品、消防、核電、水上搜救、電力、旅游、特種設備等專業信息系統和通信基礎設施等資源,建設市縣鄉三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市安監局、公安局、人防辦、信息產業局、連云港質監局、連云港海事局、連云港供電公司)

            (4)完善各級環境污染事故、輻射事故應急信息與指揮系統。(市環保局)

            (5)健全傳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疾病、職業中毒、食品藥品安全和動植物疫病疫情等公共衛生應急信息與指揮系統。(市衛生局、農業局、連云港藥監局)

            (6)加快建設各級信訪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公安指揮調度系統,加強反恐應急指揮系統建設。(市公安局、信訪局)

            (7)推進公安、醫療急救、市政搶險等應急接警服務平臺的整合,建立市、縣兩級城市應急聯動系統。整合現有各相關部門的政府服務熱線和公益性服務電話,建設非緊急救助服務平臺,與緊急報警服務平臺之間可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互聯互通、互為備份。(市公安局會市有關部門落實)

            4.應急隊伍建設。

            (1)加強消防特勤隊伍建設,在市消防特勤中隊基礎上盡快組建市特勤大隊,縣建立特勤班,有條件的建立特勤中隊。配合省有關部門做好組建連云港核事故消防應急中心工作。加強公安交巡警、特警隊伍建設,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實際工作需要,整合現有警力,進一步充實人員。(市公安局、消防支隊)

            (2)2009年底前,建立與轄區駐軍、武警和民兵預備役的應急聯動機制。(各級政府應急辦)

            (3)建立完善災害救助、防汛搶險、地震災害緊急救援和森林消防等隊伍。(市民政局、水利局、地震局、林業局)

            (4)依托市內石化、港口、礦山等企業及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的專業力量,建立相應的危險化學品事故救援隊、礦山救護隊和特種設備應急搶險隊。(市安監局、連云港質監局)

            (5)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駐軍、武警力量,加強核應急科研和處置隊伍建設。(市人防辦)

            (6)建立健全市縣兩級環境監測機動隊伍,提高快速監測評估能力。(市環保局)

            (7)擴充現有衛生應急處置專業隊伍和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處置預備隊,加強突發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市衛生局、農業局、連云港藥監局)

            (8)依托電信運營企業,配合省有關部門做好組建應急通信搶修專業隊伍工作。(市信息產業局牽頭)

            (9)加強企事業單位應急隊伍資源整合,重點推進礦山、港口、危化品、核設施、林業、電力、電信、交通、運輸等企事業單位應急隊伍建設,指導企事業單位之間建立應急互動機制。抓好市屬重點企業消防隊、礦山救護隊、危化品救援隊、港口碼頭救援隊、城市水電氣搶修隊等建設。建立相應制度,確保企事業單位應急隊伍在當地應急指揮機構統一領導下參與應急處置工作。(市安監局、人防辦、林業局、經貿委、交通局、建設局、港口管理局等部門督促相關企業、單位落實)

            (10)建立突發事件應急專家信息收集、分類、建檔制度,形成各類應急專家資源信息網絡,針對不同類型的突發事件設立專家組,2008年底前建立相應數據庫,基本形成覆蓋各門類、各專業的應急救援專家隊伍體系。建立專家隊伍管理制度,形成調用專家參與應急工作的機制,并有計劃地組織專家對信息進行會商、研判,分析預測公共安全形勢,提高科學處置水平。(市應急辦會同市有關部門落實)

            (11)依托共青團、紅十字會、青年志愿者協會、基層社區以及其他組織,建立形式多樣的志愿者隊伍,重點加強青年應急志愿者隊伍建設,到2010年實現每萬人中有70名應急志愿者。逐步建立應急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發揮志愿者在科普宣教、應急救助和恢復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市民政局、市應急辦、團市委、市紅十字會)

            (12)依托相關機構開展應急管理人員培訓,2008年底以前全市所有應急管理人員輪訓一遍。加強專業培訓演練基地建設,對專業處置人員每年至少集中輪訓15天。負有安全監管職責的部門指導督促企事業單位定期開展專兼職人員培訓演練工作。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志愿者隊伍教育培訓演練。(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

            5.物資裝備保障能力建設。

            (1)建立市縣和基層單位應急物資分級儲備制度,形成全市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各級經濟動員機構履行應急物資保障機構職責,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物資儲備目錄和標準,確定應急物資生產企業目錄,綜合匯總各類應急物資信息,實現全市應急物資儲備與生產的數字化管理。實行實物儲備、市場儲備、生產和技術儲備有機結合,鼓勵企業利用現有資源代儲應急物資。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綜合調度系統,完善應急物資緊急生產、政府采購、征收征用、市場調控與調用機制。完善應急物資投放網絡,建立區域間應急物資余缺調劑和聯運工作機制。建立應急物資儲備更新、輪換及損耗的補償政策和救災物資社會捐贈機制,提高社會應急救援物資緊急動員能力。(市發改委、經貿委會同市有關部門落實)

            (2)推進市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保障救災物資及時運抵災區。(市民政局)

            (3)按照水利部《防汛物資儲備定額編制規程》,逐步完善防汛物資儲備。(市水利局)

            (4)加強森林滅火物資儲備,建立完善森林防火物資儲備庫。(市林業局)

            (5)健全醫藥物資儲備體系,根據儲備目錄落實儲備品種和數量并及時補充更新,做好防毒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市衛生局、經貿委)

            (6)加強重大動物疫情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分級儲備應急物資。(市農業局)

            (7)依托市應急物資儲備庫和連云港海上搜救基地,增加海上搜救和污染處置應急物資儲備。(連云港海事局)

            (8)強化公安應急物資儲備,重點加強反恐處突、搶險救援物資儲備,依托連云港核事故消防應急中心,加強消防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市公安局)

            (9)加強儲備糧法制化管理,保持全市地方糧食儲備規模不變,進一步調整完善庫點布局,適當建立部分成品糧和食用油儲備。(市糧食局)

            (10)建立健全生活必需工業品、電力和成品油等物資的應急組織協調機制。(市經貿委、發改委)

            (11)重點加強應急搶險救援特種器材設施配備,做好相關應急處置職能部門應急裝備的配備工作。建立科學合理的裝備管理機制,做好日常管理維護工作。有針對性地加強企業處置多發、易發突發事件所需的器材裝備。建立全市大型專用應急救援設備統籌調用征用機制。(市安監局、消防支隊、連云港質監局)

            6.緊急運輸保障能力建設。

            (1)建立完善突發事件緊急交通運輸綜合協調機制,完善緊急情況下依法征用交通運輸工具程序,與骨干運輸企業簽訂緊急運輸保障協議。建立社會交通運輸工具的征用補償機制,制定相應補償方案。制定緊急通行綠色通道工作機制和相關制度。建立交通戰備保障與應急交通保障統籌協調機制。(市交通局、公安局、財政局會市有關職能部門落實)

            (2)建立緊急運輸管理信息系統,掌握資源分布情況,統一調度運輸力量,優化緊急運輸路徑。加強重要交通干線及樞紐的日常監控、維護,補充完善工程搶修裝備,完善林區、農村、重點設施的道路網絡。(各縣區政府、市交通局、市林業局)

            (3)建立完善鐵路運輸緊急調度協商機制。(市經貿委、應急辦、新浦火車站)

            7.通信保障能力建設。

            (1)擴大網絡覆蓋面,增強網絡通信業務處理能力,實現全市主要建筑、重要部門、關鍵交通設施公眾通信信號全覆蓋。增強公眾通信網的優先接通處理能力和緊急呼叫功能優先處理權。加強市、縣區各通信運營企業同城通信樞紐樓間光纜及通信系統實施互聯,通過容災備份等手段提高通信網應急保障能力。儲備并保護應急通信網絡無線電頻率資源,協調處理和通信網的相互干擾。(市信息產業局會有關單位落實)

            (2)配合省有關部門做好覆蓋重點內河水域、沿海近岸水域甚高頻通信系統、船位監控系統以及海事衛星地面接收站建設工作。(市交通局、連云港海事局)

            (3)建立健全重點水庫語音數據傳輸系統、重點河流無線洪水警報信息反饋通信系統。(市水利局)

            (4)建立完善重大病蟲害、動物疫病、森林火災信息通信系統。(市農業局、林業局)

            (5)各級各類應急救援機構和隊伍按標準配置適用的衛星通信、集群通信等無線通信設備,實現互聯互通。(市信息產業局會市有關部門落實)

            (6)各電信運營企業根據自身業務發展情況,配備應急機動設備,保證應急現場通信暢通。(市信息產業局會有關單位落實)

            (7)推進防御災害重點地區的通信系統建設,配合省有關部門在郯廬斷裂帶重點縣、區建立固定和移動相結合的應急通信系統。(市地震局)

            8.災后恢復重建能力建設。

            (1)建立健全救災工作分級管理體制、救災減災協調會商機制和災后救助快速反應程序,加強救災倉庫建設和應急救災物資儲備,保證受災群眾災后24小時內應急安置和救助措施基本到位。建立現場災情信息通報機制,提供心理干預,穩定受災群眾情緒。完善各級財政救災資金投入機制和重大災害快速撥付機制,推進社會捐助制度建設。加強對救災資金使用跟蹤監督和績效考核,推廣受災群眾救助卡制度,實行計算機全程管理。(市民政局、市財政局)

            (2)加強水、電、氣、交通和通信等城市生命線工程恢復能力建設,及時開展破壞情況調查和快速搶修。加強廢棄物、污染物清理和無害化處理能力建設,配備必要的工程裝備與移動式無害化處理設備。(市建設局、交通局、水利局、公安局、環保局、信息產業局、連云港供電公司、市各電信運營企業)

            (3)建立健全各類突發事件報災核災機制和災情評估機制,建立災情評估標準體系,規范災情評估程序、內容和方法等。(市民政局會同有關職能部門落實)

            (4)依托有關部門和科研機構,加強災情評估和重建規劃能力建設,進行中小學校、民房住宅現實和潛在損失(損害)普查評估,開展地震、水旱災害、臺風、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突發環境事件、核事故、重大傳染病疫情、動物疫情等災害的調查評估,做好災后重建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工作。(市民政局、教育局、建設局、水利局、國土資源局、林業局、環保局、人防辦、衛生局、農業局)

            (5)全面落實恢復重建項目管理制度和恢復重建資金監管機制。(各級政府)

            (6)增強城鄉建筑抗震、防火等抗災能力,高層建筑重點解決消防安全、幕墻安全等問題,黨政機關、重要單位按要求配備備用電源,在農村推廣安全適用的住房建造和加固技術,提高抗災能力。(市建設局、地震局、公安局、連云港供電公司)

            (7)按照有關規劃和相關標準,開展應急避難場所、人口疏散地域和緊急疏散通道建設,按社區人口密度和發展趨勢預留足夠的應急避難空曠地,選擇在城市廣場、城區公園、成塊綠地、學校操場和體育運動場等空間面積較大的處所拓展應急避難功能,增建必要救災設施,儲備一定數量的應急器材和物資。嚴格保護國家規劃的防洪保護區和蓄滯洪區內的避難場地,并加強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各個場所的緊急疏散路徑,規范緊急疏散通道建設標準,設立疏散指向標識。(各級政府)

            9.宣傳教育體系建設。

            (1)積極構建各級各類宣傳教育平臺,形成政府、社區、農村、企業、學校有機結合的安全宣傳教育體系。各級政府根據本地特點,編發形式多樣的公共安全知識讀物或制品,建設應急管理宣傳教育網站,開展公共安全主題教育日(周、月)活動。加強學生應急安全知識教育,把公共安全知識納入大、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學內容,并充分利用少年宮、科技館、文化館等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發揮各部門現有的教育培訓機構作用,為從業人員提供安全培訓。社區、農村等基層組織充分利用宣傳欄、講座、科普展覽等形式,開展面向公眾的宣傳教育活動。企業結合自身特點,對職工開展多種形式的安全教育。各級各類媒體加強對應急知識的宣傳普及,在有關欄目、節目中刊播應急知識。(各級政府)

            (2)建立各級應急管理機構、政府相關部門與媒體的聯系機制,及時向公眾發布突發事件信息。完善政府信息發布制度和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快速反應機制、公眾心理干預、輿情收集和分析反饋機制,注意發揮主流媒體的作用,正確引導輿情,動員全社會共同應對危機。(各級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會同宣傳部門落實)

            (3)推進應急管理“進社區、進鄉村、進學校、進企業”,在基層建設一批應急管理示范單位,廣泛普及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防災救災和自救等知識。在重點地區、街道(鄉鎮)、社區(村),組織有針對性的應急演練,提供防災減災和應急咨詢服務,使市民基本掌握防災自救和應對突發事件的知識和技能,推動應急管理工作全面深入開展。(各縣、區政府,市開發區管委會)

            三、重點工程和項目任務分解

            1.應急綜合平臺及指揮系統。利用現有相關設施和政府系統辦公業務資源網絡,建設平臺基礎支撐系統和綜合應用系統,認真執行市應急平臺建設三年規劃,加快建立市應急處置固定、機動、現場指揮系統,實現應急值守、信息匯總、事態跟蹤、指揮協調、專家研判和視頻會商等功能。(市應急辦牽頭)

            2.全市應急避難場所。根據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種類、規模和危害程度,以及現有城市人員空間分布等現狀,編制完成全市及重點地區地震和其他災害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劃。2010年完成包括市、縣級公園,學校操場,體育場等所有大型避難場所配套設施建設工作,基本滿足市民疏散避難需要。開展已建應急避難場所空間分布、容納能力、疏散路線、疏散有效時間等評價,加強場地內基礎設施、疏散設備、災民安置等規范管理。(市地震局、人防辦、建設局)

            3.大型專用應急設備和救災物資儲備。采取政府統一采購、專業部門負責管理維護方式,購置一批現代化、高科技含量的大型專用應急設備,主要涉及應急救援中大型運輸設備、消防特種裝備、防化洗消設備,用于生物、化學等有毒有害物質監測、檢驗、消除等特種設備,以及備用通信網絡設施、GPS車輛監控調度管理系統等。逐步建立救災物資儲備、調配網絡,積極探索由實物儲備向生產潛力信息儲備轉變。與其他地區建立物資調劑供應渠道,保障應對突發事件物資供應。(市消防支隊、安監局、財政局、經貿委)

            四、有關政策措施的研究制訂

            1.健全完善應急管理法規體系,抓緊研究制訂我市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相關配套政策,修訂現行相關規定。(市法制辦會同市有關部門落實)

            2.將應急管理經費納入各級公共財政預算,給予優先安排和保障,建立完善財政專項轉移支付制度。研究落實與應急管理相關的優惠政策措施,建立政府采購應急相關產品制度,建立應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勵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開展捐贈和援助活動,逐步提高受災群眾生活救濟補助標準。(市財政局、民政局、應急辦)

            3.充分發揮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鼓勵保險公司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為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提供保險服務。(市應急辦、市保險行業協會)

            4.建立健全應急資金管理使用監督制度,加強財政、審計等部門對應急資金的專項管理和資金使用效果的評估工作。(市財政局、審計局、應急辦)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中文高清 | 忘忧草在线社区WWW中国中文 | 午夜无码国产理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熟妇人妻不卡中文字幕| 最新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 东京热加勒比无码少妇| 日本不卡中文字幕| 毛片无码免费无码播放| 天堂√在线中文最新版|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最近高清中文字幕免费|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 成人毛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导航|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不卡| 亚洲av无码片vr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 老子影院午夜精品无码|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臀浪潮| 人妻中文无码久热丝袜| 亚洲va无码专区国产乱码| 色综合久久中文色婷婷|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 亚洲AV日韩AV高潮无码专区| 天堂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AV在天堂|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野战|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在线高清 |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app|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网站| 日本中文字幕网站| 丝袜熟女国偷自产中文字幕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