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府文件> 失效文件
            索 引 號 k12498411/2007-00217
            發布機構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發文日期 2007-02-12
            標 題 市政府關于印發連云港市“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
            文 號 連政發〔2007〕2號 主 題 詞
            內容概述 現將《連云港市“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時 效 根據《連云港市人民政府關于宣布廢止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決定》(連政發〔2018〕11號),此文件已宣布失效。 文件下載

            市政府關于印發連云港市“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現將《連云港市“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二○○七年二月十二日

             

             

            連云港市“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綱要

             

            市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十一五”期間是我們全面奔小康、重振連云港、加快推進跨越發展、崛起騰飛的關鍵時期。科學編制工業發展規劃,更好謀劃未來發展藍圖,對于連云港市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推進沿海、沿東隴海線產業帶開發,建設現代化港口工業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連云港市“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綱要》以《連云港市工業發展規劃研究》為基礎,根據《連云港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主要闡明“十一五”期間連云港市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主要任務、發展重點和保障措施,體現了省委、省政府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意圖、施政方針,是全市推進工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

            一、發展現狀和面臨形勢

            (一)發展現狀。“十五”期間,全市工業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以工興港、以港興市、以市帶農”的發展方針,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重抓改革、重抓投入、重抓項目,工業經濟開始步入快速增長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1、工業主體地位增強。“十五”期間,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6%,高于GDP增幅3.7個百分點,工業利稅年均增長21.6%,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8.2%。2005年,全市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14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8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2.8%,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3.3%,工業企業上繳的稅收占全市稅收的55%,工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0%。

            2、產業特色優勢明顯。在國家列入統計的39個工業大類中,我市現有36個。食品、化工、醫藥、紡織、電力等五大支柱行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80%;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新興行業初具特色優勢。臨港工業實現突破,益海糧油、東方集裝箱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

            3、企業綜合實力提升。2005年,全市年銷售收入過億元工業企業達50戶,其中過5億元11戶,過10億元6戶。全市省級以上名牌產品27個,其中“中國名牌產品”4個,“國家免檢產品”4個。全市省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8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4家,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恒瑞醫藥和漢高華威2個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分別是國內最大的抗腫瘤藥物和環氧模塑料研發生產基地。

            4、企業改革順利完成。2005年,全市國有企業改革任務基本完成。規模以上工業中,民營經濟、外商及港澳臺等非公有制工業占60%,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不到8%,骨干企業基本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十五”期間,全市資產重組合計60億元,盤活存量30億元。民營經濟迅速崛起,2005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220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0%。

            5、產業布局逐步集中。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布局態勢明顯,80%以上的新建工業項目落戶園區。全市已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2個國家級開發區和連云港化工產業園區、贛榆海洋經濟開發區等8個省級開發區。新醫藥產業園、臨港產業區等一批特色工業園區初具規模,全市“一體兩翼”產業布局迅速展開。

            十五” 期間,雖然全市工業經濟取得明顯成效,但是潛在的比較優勢尚未充分轉化為發展的現實優勢。工業發展在橫向比較中仍然偏慢;臨港工業尚未形成有效支撐;工業重化程度低,未能充分實現全國進入工業化中期后,重工業高速發展的結構增長效應;缺少具有較強帶動力的大企業集團,現代加工制造業體系不完備;技術創新能力較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和產品不多。

            (二)面臨形勢。“十一五”期間,從宏觀上看,全球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日趨明顯,國際間、區域間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江蘇省“兩個率先”快速推進,統籌區域發展力度進一步加大,特別是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和沿海經濟帶建設,將我市擺在了全省生產力布局的重要位置,為我市加快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性機遇。

            目前我市正由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邁進,工業化的快速推進促使我市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城市框架將逐步拉開,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為匯聚各類發展要素提供了良好的載體。同時,隨著我市投資軟硬環境的不斷改善,我市獨特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發展前景引起了國內外投資者的廣泛關注,已經具備了承接大規模、高層次資本和產業轉移的主客觀條件,吸納大量要素進入的開放型經濟擴張期已經來臨。隨著鹽灘、海港、園區開發力度的加大,臨港產業和現代物流等戰略措施的推進,我市工業發展正處在實現經濟起飛的關鍵節點上,將進入一個持續高速增長階段。

            二、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十一五”期間,全市工業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工業第一方略,加快推進沿海和沿東隴海線產業帶開發,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推進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加快推進增長方式轉變,迅速擴大工業總量,提升產業實力,增強企業競爭力,努力建設現代化港口工業城市。

            1. 堅持跨越發展不動搖。突出以跨越發展為主題,力爭在工業發展的速度上,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快于周邊地區平均水平,不斷縮小發展差距,在區域競爭中趕超,在沿海洼地上崛起。

            2. 堅持新型工業化方向。避免粗放型工業化模式,堅持環保優先,集約利用資源,著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依靠科技進步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突破新型重化工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擴張優勢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實現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3. 堅持科學合理布局。以沿海開發和沿東隴海線開發為重點,促進生產力向沿海和沿線集中。推動產業聚集和資源整合,按照全市一盤棋的思路,各區域發揮比較優勢,合理分工,錯位發展,以產業為紐帶,以特色工業園區為依托,根據產業關聯度培育產業集群規模優勢,形成產業集聚發展和布局協調合理的發展格局。

            4. 堅持可持續發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工業的高速增長。立足科學發展,轉變增長方式,積極利用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技術,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協調好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

            (二)總體目標。“十一五”期間,全市工業發展總體目標是:經過5年的努力,工業主體地位顯著提升,進入工業化中期加速階段,建成江蘇省重要的臨港產業和海洋經濟基地,以新醫藥、新材料、裝備制造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以農副產品深加工和機電產品加工組裝為代表的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

            1. 工業總量目標

            ----到2010年,全部工業增加值450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5%,“十一五”期間,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

            ----到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0億元,年均增長28%;實現銷售收入1400億元,年均增長33%。

            ----到2010年,市級以上工業園區的工業銷售收入在2005年基礎上翻兩番。

            2. 工業投入目標

            ----“十一五”期間,新開發工業園區面積150平方公里,累計工業投資18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5%,新開工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50個。

            3. 產業發展目標

            ----到2010年,食品、化工產業年銷售收入超200億元;醫藥、新材料產業年銷售收入超150億元;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年銷售收入力爭達到100億元。

            ----到2010年,培育和發展精細化工、船舶制造、硅(信息)材料、木材加工、海產品加工、生物能源、物流裝備、風電設備、汽車零部件、太陽能利用設備10個特色產業集群。

            4. 企業規模目標

            ----到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戶數超過2000戶,較“十五”末新增1000戶以上。

            ----到2010年,全市年銷售(營業)收入過100億元企業2戶,過50億元5戶,過10億元20戶。

            5. 自主創新目標

            ----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28%,重點骨干企業的裝備水平和研發實力明顯提高,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3%,培育60個規模較大、市場前景較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6. 節能降耗目標

            ----到2010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重點行業的骨干企業全面實施清潔生產,在重點領域實施40個循環經濟試點項目。

            三、產業發展重點

            “十一五”期間,我市產業發展的重點是著力培育產業鏈,發展產業群,注重產業的上、下游關系和旁向、側相聯系,統籌考慮生產原料—加工制造—協作配套—物流配送的完整產業鏈,形成特色產業集群。

            (一)重點突破臨港產業。“十一五”期間,加快發展臨港大工業既是我市工業經濟迅速擴量增效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完善全市工業產業體系,改變產業結構過分偏輕的關鍵所在。

            充分發揮我市港口岸線、產業用地、電力能源、區位交通等比較優勢,抓住全球及發達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機遇,沿176公里海岸線,以市臨港產業區為“一體”,以北部的柘汪、海頭,南部的堆溝、燕尾、板橋為“兩翼”,引進和新建一批事關連云港長遠發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龍頭型、基地型項目,大力發展石化、能源、造船、造紙等關聯度高、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的臨港產業。到2010年,全市工業重化程度提高10個百分點。

            推進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綜合利用。推進與新奧集團的合作,在贛榆柘汪臨港產業區建設新能源化工基地,包括10萬噸級新奧柘汪港,LNG接收站、煤制甲醇、能源化工裝備等項目。加強與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團的合作,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列入國家第三期石油儲備基地,并建設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等大型石化項目。加快發展修造船業,在灌河口岸線,建設3-5萬噸級干船塢8-10座,形成10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通過吸引內地鋼鐵企業向我市搬遷,突破冶金項目。積極爭取建設與大企業配套的汽車零部件項目和林漿紙一體化的大型造紙項目。

            (二)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圍繞產業聯動,集中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產業。以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為重點,推進高新產業集聚、骨干企業培育和自主技術創新。

            新醫藥產業。以擴大產業規模和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為核心,提高產業集中度,構建以藥品制造為重點,以新品研發為支撐,發展新型化學合成藥、優勢原料藥、海洋藥物,推進中藥現代化,建立中藥材GAP生產基地,創制生物工程藥物,提升醫療器械和醫藥包裝材料產品層次,壯大規模。建設全國一流的新型抗腫瘤藥、抗肝炎藥、麻醉鎮痛藥、海洋藥物以及醫藥包裝材料、醫療器械生產基地,力爭有3-5戶企業綜合實力進入國內同行業前50位。

            新材料產業。借助現有硅資源加工產業基礎,利用原料、市場優勢,以產品精深加工為方向,用新技術、深加工、高起點、規模化改造現有產業,發展環氧模塑料、球型硅微粉、新型電光源、多晶硅、單晶硅、光伏電池等產品。加快硅電子封裝材料向產業鏈高端轉移的步伐,力爭進入硅片制造業和集成電路后道封裝業,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硅材料系列產品生產基地。加快建設復合材料工業園,不斷擴大規模,形成國內最大的新型復合材料生產基地,培育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企業20戶。

            新能源產業。核電方面,開工建設田灣核電站二期工程,啟動江蘇第二核電項目(東陬山)前期準備工作,爭取建設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核電基地。風力發電方面,在贛榆縣宋莊、連云區徐圩、灌云縣燕尾港三個區域建設陸上風電場,并在淺海域規劃建設北部贛榆和南部灌云兩個海上風電場。推進與中國建材集團、華銳風電公司、華能新能源公司、韓國重山公司、丹麥維斯塔斯公司、美國通用公司、西班牙歌美颯公司等知名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的合作,爭取建設一批風電設備制造項目,努力建成中國乃至世界知名的集風電設備制造和多種風機風場于一體的風電產業基地。生物質能發電方面,建設年處理15萬噸、30萬噸秸稈發電廠各1座,推進與新加坡金鷹集團等多家境外大型集團公司的合作,投資建設沿海生物質能源企業,利用進口木薯干生產生物柴油、生物汽油。

            (三)振興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是衡量一個地區工業發展綜合水平的重要標志。以做強優勢企業,做大特色企業為目標,重點發展高檔化纖成套設備和新型紡織后整理系列設備;旋挖鉆機、非開挖導向鉆機等工程機械;集裝箱、半掛車、專用特種車、流體裝卸機等物流裝備;智能水表等自動儀表;變速器、傳感器等汽車零部件。加快研發風力發電設備和壓鑄機、帶鋸床等數控成套設備。

            (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化工、食品、紡織等傳統產業,提高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化工行業。加強資源整合,調整優化布局,大力發展石油化工,鞏固發展基礎化工,提升改造農用化工,加快發展精細化工和海洋化工。培育形成煉油-烯烴-聚烯烴-塑料制品加工產業鏈、乙烯-乙烯衍生物-化纖原料-有機化工原料產業鏈,并逐步衍生丁辛醇、聚氯乙烯、環氧丙烷、環氧氯丙烷、苯乙烯石油化工下游產品。圍繞無機化工發展相關精細化工,重點發展苯二酚、山梨醇、氯化芐等精細化工產品。按照“一年集中整治,兩年企業進園,三年改造提升”的思路,實施化工生產企業專項整治,提升化工企業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水平。嚴格項目準入門檻,禁止新建單個項目固定資產投資額在2000萬元(不含土地費用)以下的所有化工項目。

            食品行業。以具有比較優勢的農副產品資源為基礎,加快傳統食品加工業向現代食品制造業的轉變,積極發展生物釀造、保健品制造,奶制品、果蔬、糧油、海產品、肉類深加工等產業,努力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優產品,培育一批原料生產、加工制造、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集團。不斷創新企業與基地的聯結方式,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業與食品工業共同發展。

            紡織行業。以化纖、棉紡、服裝等為重點,加快發展差別化氨綸、多功能改性聚酯纖維,開拓纖維應用新領域,努力開發特種碳纖維、多島型差別化超細纖維新品種,通過產業鏈的延伸,開發高性能、多功能新一代紡織面料,開發生產生態、環保服裝、各種功能性服裝,逐步建成面向國內外的新型紡織輔料和紡織服裝加工制造基地。

            四、產業布局和園區發展

            優化產業布局,以沿海和沿東隴海線各類產業園區為載體,構筑T型產業布局框架,發展特色鮮明的都市型和環保型加工制造業、臨港工業和現代物流業,加快形成產業集聚。

            (一)產業布局思路框架。遵循“全市一盤棋”和“發揮比較優勢”原則,以增長極的培育壯大和產業帶開發建設相結合,整體謀劃,分階段推進,實施建設以“一核多中心為重點,逐步形成三帶”的空間布局戰略,即近期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四個縣城為次中心跟進發展,遠期最終形成“兩縱一橫”三大產業帶:

            一是依托中心城市、規劃中的沿海鐵路、242省道等重要節點和交通干線,以市開發區、臨港產業區、灌河口臨港產業區和柘汪—海頭臨港產業區為支撐的臨港產業帶;

            二是沿同三高速、寧連高速和204國道沿線,重點建設贛榆、灌云、灌南等縣域經濟開發區為增長節點的加工制造產業帶;

            三是沿東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重點建設宋跳高新區—大浦工業區—洪門開發區-浦南開發區-東海開發區為支撐的東隴海產業帶。

            (二)園區開發與產業定位。加快各類產業園區建設,著力提升功能、優化環境、創造特色,發揮集聚、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

            東部城區組團。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建設全國一流開發區為目標,按照“一區多園”的發展模式,進一步整合資源,盡快形成全市現代制造業的聚集地,重點發展醫藥、機械裝備、新型復合材料、硅(信息)材料、汽車零配件、電子電氣器材、集成電路封裝、食品加工、印刷包裝業,適度發展精細化工。積極探索與經濟發達地區共建工業園區新模式,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步伐。

            北部沿海組團。借助毗鄰日照嵐山港的優勢,以港興工,以工建港,重點建設贛榆柘汪、海頭臨港工業園區,積極發展石化、能源、機械制造等臨港工業。

            南部灌河口組團。推進灌河口攔門沙治理,以燕尾港臨港產業區和連云港化工產業園為基礎,實施灌河口綜合開發,重點發展電力、能源、石化、造船、造紙等產業,延伸農藥、染料中間體等精細化工產業鏈。

            新海城區組團。重點建設海州、浦南、洪門、寧海工業園,主要發展機械裝備、電氣器材、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等都市型工業。

            縣城工業組團。東海縣開發區重點發展硅資源加工、紡織服裝、機械制造、汽車零配件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產業。贛榆縣開發區重點發展海洋食品、服裝玩具、醫藥化工、機械電子等產業。灌云縣開發區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紡織服裝、鞋帽玩具、機械電子等產業。灌南縣開發區重點發展食品加工、機械五金、紡織服裝、木材家具等產業。

            五、保障措施

            (一)樹立規劃先行理念。將工業發展規劃作為各級政府產業選擇、配套投資、政策傾斜的依據,有針對性地進行招商引資和項目布局。統籌安排城市發展空間,科學規劃好城市建設、產業開發、港口發展、倉儲物流、生活居住、休閑度假等功能分區,通過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促進工業發展與產業集群發展相結合、工業化與城市化相結合。引導關聯企業集聚發展,科學整合園區資源,引導城區工業向園區集中,促進布局分散的工業向重點園區集中。

            (二)多渠道增加工業投資。堅持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并舉,以招商引資為重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擴大開放,積極吸引市外投資。加強項目信息搜集整理,對稱招商信息,關注重大產業政策調整帶來的信息和機遇,研究大型跨國公司投資動向,加強與上級部門和國內大企業集團的溝通、推介,做好重大項目建設的爭取工作。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杠桿作用,集中有限的財政資金辦大事,制定激勵扶持政策,合理引導和調動社會資金。推動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力爭“十一五”期間全市有3-5家企業實現上市。加強銀企合作,爭取各類金融機構來連設立分支機構和辦事處,完善融資擔保體系,努力擴大銀行貸款中投向工業的比重。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加大政策扶持,挖掘民間資本,使民營經濟向規模化、集群化、科技化方向發展,加快培育一批成長型企業。

            (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和行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打造技術創新核心載體。推進產學研聯合,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全面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發展專利新產品。“十一五”期間,在醫藥、材料、機電儀一體化、信息和海洋等產業領域,完成300個自主創新重點項目。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和質量保障工程,引導企業爭創國家名牌和國家免檢產品。“十一五”期間,培育10個中國名牌產品,10個國家免檢產品,50個省名牌產品。

            (四)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按照“延伸一體、拓展兩翼”的港口建設思路,加快深水航道、集裝箱泊位、大型專用碼頭、疏港通道建設,著眼于功能互補、錯位發展,加快啟動建設南北兩翼港區。推進東隴海鐵路電氣化改造和連鹽鐵路建設。加快建設與沿海港口、產業開發相配套的海堤大道、沿海產業大道、242省道、226省道、連臨高速公路。實施“海河聯運”戰略,加快通榆運河、鹽灌船閘建設,形成滿足大運量海河聯運要求的高等級航道內河水運體系。加快空港建設,加密國內航班,努力實現空港開放。

            (五)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以服務臨港工業、先進制造業為重點,依托獨特區位和海陸空河交通運輸便捷的優勢,大力發展港口物流、空港物流,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和物流樞紐城市。改造提升以專業市場、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為支撐的現代商貿流通業,形成以商品市場為基礎、要素市場為支柱、專業市場為特色的現代市場體系。重視發展金融、擔保、創意、策劃、物業管理和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著力培育文化產業和以信息技術及高科技為先導的新興服務業。

            (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充分考慮我市的發展定位、資源條件和環境承載能力, 加快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等資源節約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廢棄物和再生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從生產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積極發展環保產業,為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提供物質技術保障。制定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從企業、園區、城鎮三個層次,大力推行“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模式,建立政府大力推進、市場有效驅動、公眾自覺參與的循環經濟體系和發展機制。到2010年,全市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7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

            (七)加強工業發展組織領導。始終堅持工業第一方略,繼續把抓工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動員和集中全社會人力、財力、物力資源向工業傾斜,積極爭取省委、省政府政策層面、資金層面的更大支持。圍繞突破重大工業項目,成立由市領導掛帥的組織機構,搜集信息,跟蹤推進,協調服務,統籌產業發展和項目推進。繼續按照重激勵、硬約束、嚴考核的指導思想,完善工業發展目標考核辦法,提高工業化進程指標、工業招商引資指標在綜合目標考核和專項考核中的權重,對引進重大項目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重獎。

            (八)重視人才培養與引進。建立培養、吸引、用好人才的新機制,提高勞動者素質,培育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多層次的人才隊伍。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營造有利于優秀企業家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和機制;完善激勵機制,為科技人員創造施展才能的良好工作、生活環境,建立相關專家數據庫,拓寬人才的招聘渠道;加強職業技能教育,培訓熟練工人,滿足項目落戶和產業發展的需要。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中文 |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 日韩精品无码熟人妻视频|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欧美日韩v中文字幕| 无套内射在线无码播放|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在线|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波多野结衣在线中文| 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不卡电影|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 无码专区AAAAAA免费视频|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有码在线|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免费| 日本爆乳j罩杯无码视频| 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中文字幕免费不卡二区| 免费无码毛片一区二区APP| 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观看| 国产在线无码不卡影视影院|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 另类 无码 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麻豆| 午夜福利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免费| 黄桃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观看| 久久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18禁| 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天堂а√中文最新版地址在线| 蜜臀av无码人妻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红樱桃| 中文无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