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k12498411/2004-00254 | ||
發布機構 |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 發文日期 | 2004-11-26 |
標 題 | 市政府關于加快外向型農業發展的意見 | ||
文 號 | 連政發〔2004〕247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為進一步加快農業對外開放,擴大農產品出口,全面提高我市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根據省政府《關于擴大農產品出口的意見》(蘇政發〔2004〕53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我市外向型農業發展提出如下工作意見。 | ||
時 效 | 根據《連云港市人民政府關于宣布廢止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決定》(連政發〔2018〕11號),此文件已宣布失效。 | 文件下載 |
市政府關于加快外向型農業發展的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有關部門:
為進一步加快農業對外開放,擴大農產品出口,全面提高我市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根據省政府《關于擴大農產品出口的意見》(蘇政發〔2004〕53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我市外向型農業發展提出如下工作意見。
一、切實提高對發展外向型農業經濟的認識
近年來,我市外向型農業經濟取得矚目的成就,農業招商引資和農產品出口等主要指標大幅增長,農產品出口額名列全省前茅,成為帶動我市農業發展的主導力量。外向型農業在我市農業現代化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已顯得越來越重要。從近年我市外向型農業發展的歷程來看,發展農業外向型經濟,有利于為農業發展引進資金;有利于引進能夠促使我市農業進一步持續發展的先進技術,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有利于占領國內、國際兩個大市場,提高我市農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的份額。外向型農業企業能夠整合資本、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能夠按照集約化的方式組織農業生產,注重產品品牌、企業文化建設等,帶動農業產業發展的龍頭作用。
近幾年來,我市農業對外開放雖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相對于全市外向型經濟而言,農業還是一條“短腿” ,外向型農業在全市開放型經濟中地位不突出,農業的國際化程度仍較低,無論是農產品出口還是農業利用外資占全市經濟的比重都很低。農業外向化進程中,還缺乏有活力的招商引資和技術引進載體,農業出口主導產業優勢不明顯,有國際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數量少,隊伍和服務跟不上工作要求等突出問題,這與我市農業實現現代化,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的目標是不相適應的。
因此,我們要進一步認清現狀,找出原因,把發展外向型農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認真研究措施,應對來自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尤其是國際市場的挑戰,迎頭趕上,跨越發展,努力實現外向型農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二、明確外向型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今后一段時期,我市外向型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充分利用優勢農產品資源,以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為基礎,整合各類生產要素,大力培育農產品出口企業和行業協會,加快農產品出口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加強農產品國(境)外促銷和農業招商引資,增強我市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業的外向化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目標任務:2004—2007年,全市農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長20%以上,至2007年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額在2003年基礎上翻一番,力爭達到4億美元。
三、突出發展重點,全面推進外向農業發展步伐
發展外向型農業要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目標,加大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充分發揮地緣優勢、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堅持面向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迅速擴建基地、企業、市場規模,應用先進技術、新品種、新設施,不斷提高農產品出口比例,全面推進外向型農業快速發展。
(一)加快建立優勢農產品出口基地。充分利用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優勢,發揮全國十大外貿港口之一——連云港港對農產品出口的拉動作用,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海洋資源、山林資源,圍繞農業主導產業規劃,制定我市外向型農業發展規劃。重點建設特色蔬菜、高淀粉山芋、優質糧油、家禽、板材、經濟果樹、草柳編、紫菜和海水產品等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基地。在基地內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發展無公害食品,精心打造農產品品牌,不斷發展和壯大我市外向型農業經濟。此外,要積極引導、大力扶持國家和省級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把項目、資金、技改投入的重點,轉向發展外向型農業上來,走基地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建立一批龍頭企業生產基地。
(二)盡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體系。抓緊制定各類農產品質量標準,并嚴格按標準建設基地、組織生產和分級包裝。加快農、畜、水產品檢測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檢測手段,提高檢測能力。要從產地環境、基地建設、生產管理、產品認證、監督管理等方面對將要出口的農產品進行全面質量安全管理。鼓勵和支持企業申辦各種國際認證,努力打破農產品國際貿易壁壘。要積極指導和幫助農產品出口企業建立ISO9001質量體系、ISO14000環保體系,以及實施HACCP計劃,推行全程質量控制,并積極推薦對外注冊,為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通行證”提供服務。要牢固樹立農產品品牌意識,創造并保護好本地農產品知名品牌。一方面是增加農產品知名品牌數量,另一方面是擴大現有品牌農產品生產經營規模,千方百計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
(三)建立農產品貿易中介服務體系。選擇一批優勢農產品、優勢行業,建立出口農產品行業協會等中介服務組織,充分發揮農產品行業協會的信息引導、科技服務、市場開拓、價格協調、行業自律等作用,推動農產品生產與出口。加強連云港農業信息網建設,開辟農業對外經貿信息窗口,收集、研究和傳遞國內外農業發展、農產品貿易、投資動態、先進技術和成果等農業科技經貿信息,為我市農業對外開放、農產品出口貿易和農業企業境外促銷及時提供信息服務。建立農產品出口保護和救助機制,幫助農產品出口企業積極應對技術壁壘、貿易磨擦等國際貿易爭端。
(四)大力加強農產品境外促銷。進一步增強市場開拓意識,探索有效的運行機制,加大農業外向化開發力度,引導有條件農業企業、協會、農民經紀人到境外進行市場考察與調研,加快我市農產品與國際市場的對接。鼓勵企業或行業協會參加各類境外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研討會、產品推介會等促銷活動,提高我市農產品和出口企業知名度。在鞏固和擴大日本、韓國等農產品出口傳統市場的同時,重點開拓歐盟、美國、東盟、俄羅斯等新興市場。有關部門要做好服務工作,積極為農業企業 “走出去”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提供優惠信貸支持,提供對外投資信貸及擔保,允許“走出去”企業通過多種途徑在海外籌集資金。
(五)組織參加國際性招商與貿易活動?;ù罅廪k好江蘇農業國際合作洽談會,使江蘇農洽會成為連云港農產品的“金名片”,使農洽會扎根連云港。爭取把江蘇農洽會做成全國的品牌展覽會,為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搭建好服務平臺。利用江蘇農洽會為平臺,力爭把連云港建成一個以農產品為重點的區域性外貿物流中心。利用2004江蘇農業國際合作洽談會等大型活動,啟動新一輪的農業招商引資工作。要以舉辦、參與國際性農業投資與貿易洽談會為契機,優化農業投資環境,促進出口優勢農產品產銷銜接,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培育發展一批高起點、上規模、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出口企業。
(六)加大對農業產品出口政策支持。對優勢農產品出口基地及企業、具有外貿進出口權的外向型龍頭企業,財政、稅務、金融、海關和檢驗檢疫等部門要在其生產經營和出口過程中給予支持。完善農產品出口監督管理,設立農產品出口“綠色通道” ,規范農產品出口環節收費,簡化出口程序。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臨時性收購場所、農林種養殖場和設施農業用地,視同農業生產用地。農產品出口企業研究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品種所發生的費用在繳納企業所得稅扣除。金融部門對農產品出口,要給予信貸支持和提供信用保險。要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支持農產品出口的項目資金,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經費,用于抓好農產品國(境)外促銷、外向型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新辦農產品出口企業的獎勵、外向型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及出口農產品檢驗檢疫費補助等工作。按照《連云港市關于進一步促進外貿出口發展的扶持措施》(連政發〔2003〕174號),加快農產品出口退稅速度,優先對外貿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民營生產企業出口的本地生產的農產品按照出口實績進行獎勵。
四、完善機構,進一步加強對外向型農業的組織領導
外向型農業發展涉及的部門多、行業廣,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為切實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市政府決定成立以分管農業的副市長為組長,市農業局、海洋與漁業局、外經貿局、農業資源開發局、林業局、發展與計劃委、經貿委、質監局、工商局、國稅局、海關、檢驗檢疫局等部門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和協調全市外向型農業發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在市農業局。各成員單位要把組織農產品出口、加快農業對外開放步伐作為重要議題,定期交流情況,溝通信息,制定扶持政策和財政投資重點,及時研究和協調農業對外開放、特別是農產品出口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各縣、區政府也要明確工作目標,加強對這一工作的領導。各縣、區和市有關部門要按照WTO規則,結合實際,認真研究并充分運用世貿規則中的“綠箱”、“黃箱”政策,認真貫徹落實入世后國家新制定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加大對外向型農業的支持力度,以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