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k12498411/2010-00482 | ||
發布機構 |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 發文日期 | 2010-04-29 |
標 題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市貫徹沿海發展規劃科技創新三年實施方案的通知 | ||
文 號 | 連政辦發〔2010〕61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連云港市貫徹沿海發展規劃科技創新三年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 ||
時 效 | 根據《市政府關于廢止部分規范性文件的通知》(連政發〔2020〕95號),此文件已廢止。 | 文件下載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市貫徹沿海發展規劃科技創新三年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連云港市貫徹沿海發展規劃科技創新三年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二○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連云港市貫徹沿海發展規劃
科技創新三年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和省、市有關文件精神,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全市社會經濟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全面提升連云港市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2010-2012年)。
一、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實施科教興市和創新驅動戰略,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和優勢。一是科技創新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全市科技進步綜合評價連續三年位列蘇北第1位。2009年,連云港市首次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東海、贛榆也同時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二是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十一五”以來,高新技術產業年均增長69%。2009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381.05億元,增長84.1%,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4個百分點,居全省第一位,利稅率連續多年保持全省首位。三是創新能力建設成效明顯。創建了2個國家火炬計劃產業基地和2個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建有省級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科技公共服務平臺8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2家。恒瑞醫藥成為我市首家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康緣藥業等5家企業被認定為首批省級創新型企業。碳纖維原絲生產及碳化裝備、風力發電葉片制造及變漿控制系統的自主研發和產業化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四是科技資源配置能力增強。2009年新獲批國家、省科技計劃項目142項,獲省以上科技撥款13538萬元。國家重大專項取得突破,有15個項目列入國家“十一五”新藥創制重大科技專項,占全省企業承擔項目數的43%,在全國同類地區處于領先水平。產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深入推進,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一批省內外重點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產學研合作關系。五是重大研發機構建設取得突破。中國科學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一期建設快速推進,中心建設將極大提升我市吸納國際國內科技創新資源的能力。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列入“十一五”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六是科技富民強縣取得顯著成效。培育建設贛榆縣海產品養殖及深加工、東海縣經濟林果等12個省級科技特色產業。四個縣全部列入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宋口村列入全國首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村”。
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還不高,對經濟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還不強;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偏小、高新技術產品偏少,關鍵技術自給率偏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掌握核心技術和具有自主品牌的創新型企業不多,有點無面的問題仍然突出;科技投入不足,投資結構不夠合理,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多層次、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尚未真正建立;科技人才隊伍現狀與創新型城市的要求極不適應,高層次人才尤其是科技領軍人物、創新團隊匱乏。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圍繞《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和發展布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創新型城市為主線,以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戰略性產業為主導,組織實施創新主體培育、創新平臺建設、創新成果轉化三大科技工程,加快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提升產業集聚發展水平,增強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轉變,努力將我市打造成為沿海地區新的增長極、江蘇新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
(二)基本原則
1.統籌推進。大力推動臨港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農業與海洋產業的協調發展,加強區域科技發展、產業創新與生態建設的協調推動,形成具有連云港產業特色的創新布局。
2.重點突破。以重大項目建設為依托,整合科技資源,在支撐當前和引領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培育新興戰略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
3.機制創新。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科技投入、科技資源整合和產業創新組織的新機制,加強產學研結合和國際科技合作,引導和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4.集成聯動。加強國家和省、市、縣(區)科技資源與工作手段的集成,引導創新人才、創新項目和創新載體加快向我市集聚,以自主創新與科技創業的雙輪驅動,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三)主要目標
到2012年,我市科技創新布局日益完善,產業核心競爭力明顯提高,科技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技術創新體系。
1.高新技術產業。到2012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0家以上。
2.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企業科技投入顯著增加,多元化、高效率的科技投入體系基本形成。到2012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
3.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科技資源開放配置、共建共享、公共服務的能力和對國內外先進技術成果的集聚能力明顯增強。到2012年,建成中國科學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建成省級以上重大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院士工作站等30家以上;建立專業科技孵化器5-8家;推動中科院系統、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與我市合作建設技術轉化公共服務平臺10家以上。
4.自主知識產權擁有量。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年均增長15%以上,發明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12年,全社會年專利申請量達到3500件以上。
5.科技進步貢獻份額。到2012年,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5%以上。
三、主要任務
(一)做大做強國家級連云港新醫藥產業基地
加快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重點建設國家抗腫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藥制藥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創建國家抗腫瘤及糖尿病新藥研發平臺,加快省生物藥物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建設。整合匯集國內外新藥研發優勢資源,按照國際新藥評價要求,建立和發展以企業為主體、與國際接軌的創新藥物研發體系。開展化學藥新藥設計和生物藥新藥發現,以及藥物大規模高效篩選、制備和成藥性預測關鍵技術研究,重點突破計算機輔助靶向藥物設計、PEG修飾、中藥緩控釋制劑等核心技術,加快推進多西他賽、培門冬酶、阿帕替尼、伊立替康、甲磺酸氟馬替尼、培美曲塞二鈉、喜諾替康、注射用藤黃酸、銀杏內酯注射液、驚天寧注射液、長效多肽藥物的研發與產業化,發展生物新藥、化學新藥、海洋藥物、現代中藥、醫療器械五大產品群。引導支持符合FDA標準的抗炎、糖尿病藥物、桂枝茯苓膠囊在美國開展臨床研究,力爭3-5年內有1個品種成為在美國率先上市的中國藥。到2012年,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超過5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達10-20億元的企業4-5家,20-50億元的企業3-4家,50-100億元企業1家。
(二)加快建設國家級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以國家火炬計劃東海硅材料產業基地、省級連云港高新區為核心,建設國家級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以精深加工、多領域開拓應用為重點,圍繞硅資源高值化利用,推進石英玻璃管、硅微粉等產品在環保、能源、化工等領域開拓應用,迅速擴大產業規模。圍繞高端產品開發,攻克集成電路用支撐材料、功能材料、封裝材料、高純硅材料的關鍵生產技術,加快推進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封裝用綠色環氧塑封料、集成電路芯片制造用外延擴散管、半導體級微包裹體二氧化硅、太陽能用高純多晶硅錠、硅片及注錠用石英陶瓷坩鍋、高純石英晶體及元器件等研發與產業化,加快建設石英材料重點實驗室、國家硅材料檢測中心,打造江蘇電子信息、太陽能光伏優勢產業新增長極。重點突破碳纖維成套設備關鍵制造技術,加快建設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應用重點實驗室,推進碳纖維復合材料及其應用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力爭3-5年內形成萬噸級碳纖維、1000萬平方米碳纖維預浸料的生產能力,建成國家級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生產基地。到2012年,規模以上新材料企業達到150家以上,培育年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企業1家、20-50億元企業1-2家、10-20億元企業5-6家。
(三)發展壯大新能源產業
發展壯大新能源產業基地。以風電裝備、太陽能光伏和熱利用設備、能源動力重大裝備及關鍵材料為重點,堅持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建立健全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風電裝備制造業重點突破大功率風電機組、關鍵部件、控制系統設計制造技術,推進3-5MW海上風電機組及葉片、3.6MW海上風電機組變槳控制系統的研發與產業化,做大做強國電聯合動力、中復連眾、杰瑞電子等一批創新骨干企業,加快建設風電裝備研發與產業化基地。以實施“金太陽”工程為契機,開展薄膜電池制備技術、非晶硅涂膜技術、高效平板集熱器技術等研發,推動太陽能光伏和熱利用產業快速發展。加快培育生物質能和核電裝備制造產業。到2012年,規模以上新能源企業達到100家以上,培育超100億元企業1家、超50億元企業4-5家、超10億元企業8-10家。
加快中科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建設。以取得國際技術領先優勢、引領我國新一代清潔能源發電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為目標,加快建設先進煤氣化與煤制氣燃氣輪機燃燒室聯合試驗平臺,研制并建成我國第一座IGCC、聯產、CO2近零排放關鍵技術及系統集成的研發及工程研究設施,成為國家級能源研究單元。重點突破輸運床氣化、煤制氣燃氣輪機、系統優化集成等IGCC/聯產重大關鍵技術,加快推進IGCC核心裝備及部件等能源動力重大裝備及關鍵材料的產業化,支持建設聯產和IGCC示范工程。加快推進與南汽、金城、中圣、蘇源、哈汽、黎明等國內大型能源企業的合作,創建緊密的“產學研用”聯合創新平臺,建立清潔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進與美國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國際合作,建立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技術系統發展基地。
加快建設清潔能源創新產業園。以中科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為創新骨干,以1200MWe IGCC、聯產及二氧化碳減排科技示范工程為產業引領,以能源動力關鍵材料和裝備先進制造為產業配套,三部分協同發展。一期以氣化爐、重型燃氣輪機為代表的能源動力重大裝備和燃氣輪機熱端部件材料、汽輪機部件材料、火焰筒涂層材料為代表的能源動力關鍵材料兩大產業集群為重點,建設國內唯一同時掌握氣化和燃氣輪機核心技術和制造能力的產業基地,打破國際上對這一核心技術的高度控制和壟斷。中期布局微小型燃氣輪機、新型垃圾資源化利用裝備、新一代風電機組、替代能源、混合動力裝備等產品集群,從根本上破解我國分布式能源供應和循環利用的技術和裝備瓶頸。
(四)加快培育新興裝備制造業
圍繞臨港產業對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需求,重點開展關鍵基礎件和通用部件的優化設計、精密成型及加工技術、數字化智能化控制技術、綠色流程制造等研究,開發新型紡織機械、港口多用途起重機、重型特種車、LNG裝卸臂、石油機械、水陸兩棲氣墊運輸船等產品,培育壯大鷹游紡機、遠洋流體、黃海機械、天明機械、路路達工程機械、飛浪氣墊船、圓周率機械、港圣開關等一批創新骨干企業,積極培育海洋裝備制造業。加快新型船舶電子裝備技術開發與應用,大幅度提高船舶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到2012年,全市裝備制造業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
(五)加快發展海洋產業
加快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建設,建立一批產學研聯合創新和成果產業化基地,推進海洋化工、海洋藥物及生物制品、海洋科研與服務等新興海洋產業加速發展。建立健全海水品種繁育、健康養殖與示范、海產品生產與安全控制、海洋藥物及生物制品研發、海域動態監測與評價、海洋信息服務等為特色的公共技術服務體系,重點推進海洋資源綜合利用科技園建設。加強海洋生態修復和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加快建立江蘇沿海甲殼類種質資源庫,推進實施海州灣海域生態優化與修復科技示范工程。加快高純超細氫氧化鎂系列阻燃劑、海水淡化與核電余熱綜合利用開發與產業化,到2012年海洋化工產值超過100億元。
(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依托創匯蔬菜、名貴花卉、高檔食用菌、地道中藥材等方面的特色優勢,加強技術集成和成果轉化,不斷提升種養殖業的設施化、智能化水平,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重點實施出口創匯蔬菜新品種規模化繁育技術及產業化開發、高檔盆花、鮮切花種苗工廠化繁育技術集成及產業化、杏鮑菇等高檔食用菌全自動工廠化生產技術集成及產業化等項目。
大力實施優良品種培育和糧食豐產工程,不斷提高水稻、小麥、蔬菜、棉花等新品種選育能力和產業化水平,打造優質稻麥、特色蔬菜、優質棉花等特色農業產業基地。重點實施優質稻麥品種規模化繁育技術及產業化開發、根莖類出口蔬菜品種培育和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高品質棉現代化生產技術體系研究與生產基地建設等項目,到2012年建成現代農業科技園30個,培育萬畝連片示范基地50個。圍繞果蔬、畜禽、林木、飼料等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積極開展關鍵技術和加工裝備開發,努力打造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重點實施胡蘿卜超微粉生產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朗德鵝提純繁育技術及主副產品加工產業化等項目。圍繞連云港市沿海生態林建設和灘涂圍墾開發,積極開展耐鹽經濟樹種和耐鹽綠化植物的品種引選和示范,重點實施耐鹽高效速生植物新品種選育與應用推廣等項目。
(七)加快高新區發展,增強科技創新創業服務能力
加快連云港高新區功能調整和核心園區規劃,推進“五園五中心”建設,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積極爭創國家級高新區。加快東海硅材料產業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延伸產業鏈,積極創建省級高新區。加快構建區域創新服務體系,重點推進連云港大學科技園、連云港高新技術創業園建設,將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推動各縣區廣泛建立科技創業園或科技企業孵化器,推動國家和省級開發區、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立5-8家專業型科技孵化器,到2012年新增孵化面積100萬平方米以上,集聚培育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推動中科院系統、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與我市合作建設10家左右研發服務平臺和技術轉移轉化的服務機構。加強淮海工學院海洋特色專業建設,引進培養一批海洋產業人才,提高我省海洋科技競爭力。
四、保障機制與政策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市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全市科技創新重大事項。加強資源集成與部門合作,確保重大創新項目和載體建設順利實施。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在創新集群培育、重大科技平臺布局、科技資源配置等方面的支持。貫徹落實好省沿海開發科技協調推進機制,建立市、縣(區)重大科技創新事項會商機制和目標考核機制。各縣(區)要按照省、市實施方案,加強對重大項目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與監督檢查,對發展目標進一步細化和分解,確保科技創新目標的全面完成。
(二)強化科技投入。鼓勵和引導全社會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鼓勵骨干企業積極申報國家、省科技重大項目。切實加大政府財政科技投入,市、縣每年新增財政支出中科技支出的比例分別不低于3%、2%。積極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抵扣、政府采購等重點政策,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三)強化科技創新與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科技資源開放性配置,引進和建設產業重大研發機構和基礎性、公益性重大研發機構。建立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科技平臺開放的共享機制和科技資源整合的集成機制,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構建創新資源富集、創新型企業密集、創新人才聚集,富有特色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四)強化國內外創新合作與交流。健全產學研領導協調機制和聯絡員制度,加強資源整合和工作集成。鞏固我市與國內外重點高校、科研院所的全面科技合作關系,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形式。鼓勵和支持企業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和高校建設技術聯盟,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進一步在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機構共建等方面加強聯合。主動承接上海與蘇南的技術與產業轉移,促進與長三角地區的互動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區、縣建設產學研合作基地。
(五)強化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組織實施,發揮好政府資金的導向作用,形成省、市、縣(區)工作聯動,加快國內外高層次人才的集聚。積極引進和培養一批科技型企業家、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業團隊。深入實施“校企聯盟”行動,積極引進高校在我市設立高技術研究院、聯合研發中心等研發機構。
(六)強化知識產權創造與保護。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支持企事業單位重大發明專利申請和向國外申請專利。積極推進專利技術實施,對到我市轉化先進技術成果和發明專利的,市級科技計劃予以優先立項支持,并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支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管理,實施保護知識產權專項行動計劃,加大專利、商業秘密等侵權行為查處力度,為全市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提供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
附件:1.科技創新及產業化項目表
2.重大載體平臺項目表
附件1
科技創新及產業化項目表 單位: 萬元
領域 |
序號 |
項目名稱 |
關鍵技術 |
實施主體 |
主管部門 |
總投入 |
2012年 |
|
新醫藥 |
1 |
抗腫瘤新藥研發及產業化 |
(1)藥理毒理藥代初步評價 |
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豪森醫藥集團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55000 |
195000 |
|
2 |
現代中藥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
(1)連續逆流萃取技術 |
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26800 |
103000 |
||
3 |
抗肝炎病毒新藥研發與產業化 |
(1)肝損傷免疫調節治療技術 |
江蘇正大天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新浦區政府 |
35000 |
300000 |
||
4 |
長效多肽修飾技術藥物的研究與開發 |
(1)分子設計和活性篩選 |
江蘇豪森醫藥集團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20000 |
120000 |
||
5 |
多肽新藥依替巴肽產業化 |
(1)液相合成方法 |
江蘇諾泰制藥技術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11000 |
8000 |
||
新材料 |
6 |
電子級半導體級石英管材料研發及產業化 |
(1)高純石英砂制備技術 |
東海縣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連云港福東正佑照明電器有限公司、江蘇中能半導體有限公司 |
東海縣政府、贛榆縣政府 |
35000 |
80000 |
|
7 |
高性能再生細菌纖維素纖維(RBCF)的產業化 |
(1)結構可控的細菌纖維素(BC)生產新技術 |
江蘇盛豐登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9500 |
16000 |
||
8 |
萬噸級高純高密度氧化鋁綠色制備技術及產業化 |
(1)晶粒生長途徑綠色添加劑 |
連云港中奧鋁業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5000 |
12000 |
||
9 |
萬噸級高性能碳纖維制備技術與產業化 |
(1)爐內溫度檢測與精確控制技術 |
連云港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63000 |
60000 |
||
10 |
鹽化及油脂深加工產業 |
(1)油脂化工技術 |
金橋鹽化集團、益海(連云港)油化工業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300000 |
1000000 |
||
11 |
面向石油、化工工業的大口徑環氧玻璃鋼管道開發與產業化 |
(1)微機控制高精度纏繞 |
連云港中復連眾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750 |
5000 |
||
新能源 |
12 |
IGCC核心裝備及部件產業化 |
(1)輸運床氣化 |
江蘇中國科學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 |
市開發區 |
7000 |
10000 |
|
13 |
MW級風力發電機組整機控制系統的產業化研究 |
(1)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 |
連云港杰瑞電子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1200 |
2500 |
||
14 |
3-5MW海上風電機組及葉片研發及產業化 |
(1)大型碳纖維/玻璃纖維復合材料模具制造技術 |
國電聯合動力技術(連云港)有限公司、連云港中復連眾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36000 |
240000 |
||
15 |
非糧類生物質原料制備燃料乙醇技術及產業化 |
(1)植物纖維原料制備燃料乙醇技術 |
東海縣順泰酒精有限公司、連云港天天海藻工業有限公司等 |
東海縣政府、贛榆縣政府 |
9300 |
24000 |
||
裝備 |
16 |
節能復合材料及高精度擠出生產線技術研究 |
(1)平雙擠出機控制系統JEX2P90 |
連云港杰瑞模具技術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4500 |
10000 |
|
17 |
智能化巖芯鉆探裝備的研發與產業化 |
(1)鉆頭傳感器技術 |
連云港黃海機械廠有限公司 |
海州區政府 |
11000 |
25500 |
||
18 |
高性能、智能化壓鑄機研發及產業化 |
(1)自動控制系統(軟件) |
灌南壓鑄機有限公司 |
灌南縣政府 |
2000 |
10000 |
||
19 |
新型重型機械裝備設計制造技術產業化 |
(1)設計工藝 |
江蘇杰弗孚特重工有限公司 |
灌南縣政府 |
6000 |
30000 |
||
海洋 |
20 |
沿海灘涂高品質棉現代化生產技術體系研究與生產基地建設 |
(1)品種更新 |
灌云縣洋橋農場 |
灌云縣政府 |
1600 |
6000 |
|
21 |
制鹽鹵水綜合應用綠色工藝研發與產業化 |
(1)制鹽鹵水化學資源的提取技術 |
連云港銀化制鎂有限公司、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
|
4500 |
6500 |
||
22 |
高純超細氫氧化鎂系列阻燃劑研發與產業化 |
(1)高純超細微粉氫氧化鎂的提取技術 |
連云港海水化工有限公司、中科院青海鹽湖所 |
連云區政府 |
5880 |
13300 |
||
23 |
灘涂經濟貝類及中華絨螯蟹種質繁育、養殖及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
(1)經濟貝類苗種高效產業化繁育技術 |
江蘇榆城集團、連云港金水灣食品有限公司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等 |
市科技局 |
3000 |
7000 |
||
現代 |
24 |
農林廢棄物聯產技術及裝備產業化 |
(1)移動式熱解裝置及工藝設計、試驗 |
江蘇中國科學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 |
市開發區 |
3000 |
4500 |
|
25 |
高強度LVL加工用楊樹立木質量快速無損檢測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
(1)人工林立木質量機械波無損檢測關鍵技術 |
連云港南方木業有限公司、南京林業大學 |
灌南縣政府 |
500 |
1200 |
||
26 |
生豬雜交新品種試驗與示范 |
(1)商品豬飼養管理及安全生產技術 |
連云港天順牧業有限公司 |
灌南縣政府 |
1000 |
4000 |
||
27 |
CRH3動車地板生產工藝研究及產品開發 |
(1) 木材單板材種的選擇確定 |
連云港東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
灌南縣政府 |
200 |
600 |
||
28 |
新型果蔬保鮮技術與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
(1)真空冷卻氣調 |
江蘇雅仕保鮮產業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54000 |
153615 |
||
29 |
沿海創匯蔬菜、食用菌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開發 |
(1)沿海蔬菜、食用菌新品種培育與規模化應用技術 |
連云港順福食品有限公司等 |
|
7800 |
100000 |
||
30 |
朗德鵝提純繁育養殖技術及主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化 |
(1)擴繁提純生產技術 |
江蘇興云鵝業有限公司 |
灌云縣政府 |
5500 |
12000 |
附件2
重大載體平臺項目表
單位:萬元 |
||||||
序號 |
項目名稱 |
總體思路 |
實施主體 |
主管部門 |
總投入 |
到2012年實施目標 |
1 |
連云港清潔能源創新產業園 |
以中科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為創新骨干,以1200MWe IGCC、聯產及二氧化碳減排科技示范工程為產業引領,以能源動力關鍵材料和裝備先進制造為產業配套,建成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創新產業基地。 |
江蘇中國科學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 |
市科技局 |
300000 |
建成先進煤氣化與煤制氣燃氣輪機燃燒室聯合試驗平臺,開發輸運床氣化、煤制氣燃氣輪機、系統優化集成等IGCC/聯產重大關鍵技術,支撐建成聯產和IGCC示范工程,實現分布式供能系統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產業化。 |
2 |
連云港新材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
以東海硅材料、連云港高新區為核心,加快建立一批創新支撐平臺,重點發展高端硅材料、新型高性能纖維、高性能復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新型工程材料等新材料,把連云港建設成為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 |
連云港新材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領導小組 |
市科技局 |
100000 |
形成萬噸級碳纖維、1000萬平方米碳纖維預浸料生產能力,規模以上新材料企業數超過150家,培育年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企業1家、20-50億元企業1-2家、10-20億元企業5-6家。 |
3 |
國家級連云港新醫藥產業基地 |
加快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重點建設國家抗腫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藥制藥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創建國家抗腫瘤及糖尿病新藥研發平臺,加快省生物藥物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建設,整合匯集國內外新藥研發優勢資源,按照國際新藥評價要求,建立和發展以企業為主體、與國際接軌的創新藥物研發體系。 |
國家火炬計劃連云港新醫藥產業基地建設領導小組 |
市科技局 |
150000 |
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超過5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達10-20億元的企業4-5家,20-50億元的企業3-4家,50-100億元企業1家。 |
4 |
新能源產業基地 |
以風電裝備、太陽能光伏和熱利用設備、能源動力重大裝備及關鍵材料為重點,建立健全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 |
連云港中復連眾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等骨干企業 |
市科技局 |
180000 |
規模以上新能源企業達到100家,培育超100億元企業1家、超50億元企業4-5家、超10億元企業8-10家。 |
5 |
連云港大學科技園 |
以連云港科教創業園區為主體,整合集聚淮海工學院、716研究所等全市7所大中專院校及科研機構,并引進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科技資源,建立一批研發服務平臺、中介服務機構等,打造成連云港市產業人才培養基地、科技服務業集聚區。 |
市科教園區管委會 |
市科技局 |
54000 |
建成大學科技園總面積32.5萬平方米,建立重大創新載體、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技術成果轉移與成果轉化服務機構10家左右。初步成為高教、科研、產學研基地,積極創建國家大學科技園。 |
6 |
連云港高新技術創業園 |
以“一體多園”的方式,圍繞產業特色合理布局,整合組建連云港高新技術創業園,形成組團式、錯位式發展。同時組建市區高新技術創業孵化走廊,力爭打造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
連云港市科技創業中心 |
市科技局 |
10000 |
孵化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建成市區高新技術創業孵化走廊,爭取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
7 |
南大連云港高新技術研究院 |
圍繞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及南大優勢學科,重點發展硅材料、新醫藥、海洋化工、環保裝備產業,為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的沿海產業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
南京大學 |
市科技局 |
3200 |
初步建成具備形成產業技術研發、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和產業發展綜合科技支撐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產學研聯合創新服務平臺。 |
8 |
創新專業鎮 |
在地方特色產業基礎上,依托一批產業帶動強、技術水平高的骨干企業,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強技術創新,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形成以專業鎮為基礎,特點更加鮮明,優勢更加突出的特色產業集聚創新區。 |
沿海特色專業鎮政府 |
各縣區政府 |
建設專業鎮產業創新體系和支撐服務體系,形成產學研緊密合作的技術創新格局。2-3個創新專業鎮產業總規模突破100億元,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和重要影響的創新集群。 |
|
9 |
國家抗腫瘤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由江蘇恒瑞公司和中國藥科大學等單位聯合組建。參照美國有關企業藥物研究中心的要求,建設國際標準實驗室,配備先進的設備和儀器,引進高水平的科技工作人員,建設一個具備國際水準的研發中心。 |
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16000 |
建成24000平方米符合國際現代化標準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和一座2000平米能滿足FDA和GMP要求的多功能原料中試車間及配套設備,開發出抗腫瘤藥物4-6個。 |
10 |
中藥制藥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瞄準中藥產業技術前沿,構建包括中藥提取精制、藥物成型、新型制劑、質量控制等研究室在內的完整中藥制藥新技術平臺,以大品種創新中藥為載體,提升中藥現代化發展水平。 |
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10000 |
建立提取精制、成型工藝技術要求或規范12項,獲得創新中藥臨床批件2~3個;獲得創新中藥新藥證書3~5個;申報發明專利15~20個。 |
11 |
多肽創新藥物研發中心 |
定位為在多肽領域國內一流的企業高新技術研發機構,主要從事多肽領域相關產品和技術的研發,主要功能有為多肽產品產業化生產提供成熟的配套工藝、技術及裝備;推出多肽類新產品;國外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培養多肽領域人才、推動產學研發展、建立開放式多肽研發平臺。 |
江蘇諾泰制藥技術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3000 |
新的研發中心建成后,將進一步優化研發團隊,引進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并購置先進的多肽科研專用儀器,各研發項目成立專項組,爭取用2-3年時間,將它建成為華東地區規模最大、技術力量最強,并在國內領先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多肽類藥物研究基地。 |
12 |
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江蘇澳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聯合實驗室 |
開發海洋廢棄物產品,高值化利用甲殼素資源,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核心竟爭力。隨著生物高分子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
江蘇澳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2000 |
2012年將建成面積為26400平方米花園式工廠,并使甲殼素系列化衍生物產品打造成為原料藥、固體制濟一體化生物制藥廠。研究開發生物新產品5-10個,產業化5-8個;申報國家發明專利5-10個。 |
13 |
國電風電設備(南方)研發中心 |
生產1.5MW風力發電機組,同時與國外公司聯合研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種傳統的帶齒輪箱的3兆瓦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建立研發和產業基地,實現該機組的國產化、系列化和產業化,構筑江蘇風電設備產業鏈,實現清潔能源。 |
國電聯合動力技術(連云港)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10000 |
達到年產400臺1.5MW風力發電機組,200臺3MW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生產能力,實現1.5MW、3MW風力發電機組的系列化和產業化,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3MW風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約為20%。 |
14 |
高分子醫療器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擬與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共建省級高分子醫療器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本中心致力于治療儀和康復儀的研究,提升我國醫療器械水平。 |
江蘇蘇云醫療器材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1200 |
研制開發出治療儀\康復儀五套,獲得產品醫療注冊證五項,申報發明專利四項,其它專利十項。 |
15 |
抗腫瘤及糖尿病等藥物研究與開發技術平臺建設 |
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中國藥科大學的科研優勢,按國際新藥評價要求,建立和發展以企業為主體的,與國際接軌的創新藥物研發體系。 |
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豪森股份有限公司 |
市開發區 |
34000 |
開展和完成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臨床研究:完成2個自主創新藥物阿帕替尼和氟馬替尼臨床研究;5個自主創新藥物非洛他賽、法米替尼、聚乙二醇洛塞那肽和聚乙二醇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瑞格列汀進入Ⅰ期和Ⅱ期臨床研究;3個創新化合物SHR1086、 SHR117887和HER-020申請臨床試驗;4-5個創新化合物完成臨床前研究。 |
16 |
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利用東華大學在高性能纖維研發方面具有的深厚研究基礎以及工程化技術方面積累的經驗,著力于高品質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應用技術研究。完成T700及以上高品質碳纖維的工藝優化技術研究及相關裝備開發。 |
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 |
市開發區 |
10170 |
建成T700、T800及以上高性能纖維產品研發平臺、產學研合作平臺、人才培養平臺及共性對外服務市場化管理平臺,工程化試驗條件、運作管理、產品工程化及產業化達到國內一流水平,通過產、學、研合作和對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實現人才、技術、經濟的三個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使“中心”具備以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應用開發為主的自主創新能力,能夠解決本領域重大、共性技術難題,成為本領域工程化成果向我省、全國相關行業輻射、轉移與擴散的源頭。 |
17 |
智能港口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
以EDI和WEB等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為手段,以全方位數據接口和業務規范化應用為特征,通過將口岸單位的物流、資金流和單證流信息的電子化,構筑起連接政府管理部門、口岸驗查單位及以港口為核心的各類企業之間的公共信息平臺;建立起立足連云港面向大西部,提供全方位物流信息服務的公共信息平臺。 |
連云港港口集團、東南大學 |
市科技局 |
3500 |
形成一個支撐港口及其相關企業正常運營所需要的信息共享與交流平臺、科技服務平臺,提高港口智能化、網絡化運營能力,提升其核心競爭力。 |
18 |
高性能纖維產品質量檢驗平臺 |
建設高性能纖維檢驗中心為企業提供檢測服務、科技服務、培訓服務、配合政府職能機構做好相關服務等。推動連云港新材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及我省高性能纖維產業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全國搶占高性能纖維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提高我省高性能纖維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
連云港市纖維檢驗所 |
市科技局 |
1600 |
投資1600萬元,建成的2000㎡房屋,購置檢測設備。完成10人專家隊伍建設。確定2-3項公共科研計劃。培訓企業60人次,舉辦公益講座2次;提供檢測服務。 檢驗檢測樣品3000批次。 |
19 |
海洋資源利用科技公共服務平臺 |
整合省內外科技資源,建立海水品種繁育、養殖與深加工、海產品生產與安全控制、海域使用動態監測與評價、基于LBS的海洋信息服務等為特色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加快海洋特色產業技術升級,促進園區成為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科技示范工程。 |
贛榆縣海洋資源綜合利用科技園管委會 |
贛榆縣政府 |
3000 |
建成面積3000平方米,引進國內外科研機構建立2-3家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建立一支不少于30人的專業化技術服務隊伍,服務企業200家以上,為企業和社會培訓海洋技術人才1000人次,力爭海洋資源綜合利用科技園實現產值超過100億元。 |
20 |
精細化工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
化工園區將整合區內企業研發資源,集聚東南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為企業提供產品研發、成果轉化、技術交流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服務。 |
連云港化工園區管委會 |
灌南縣政府 |
500 |
建成一個服務于區內企業的平臺載體。依托省內外優秀大學為區內企業提供各方面的技術支撐。并發布各方面的業務信息,拓展企業的銷售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