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k12498411/2009-00189 | ||
發布機構 |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 發文日期 | 2009-12-09 |
標 題 | 市政府關于印發連云港市物流業振興發展規劃實施綱要的通知 | ||
文 號 | 連政發〔2009〕171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連云港市物流業振興發展規劃實施綱要》已經市政府第19次常務會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 ||
時 效 | 根據《連云港市人民政府關于宣布廢止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決定》(連政發〔2018〕11號),此文件已宣布失效。 | 文件下載 |
市政府關于印發連云港市物流業振興發展規劃實施綱要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連云港市物流業振興發展規劃實施綱要》已經市政府第19次常務會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二○○九年十二月九日
連云港市物流業振興發展規劃實施綱要
物流業是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復合型或聚合型的產業,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提升綜合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關于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有效促進我市現代物流業振興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和國家、省《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綱要。本規劃綱要規劃期為2009—2012年。
一、發展形勢和現狀
(一)面臨的發展形勢
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造成較大沖擊,也使我市物流業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國家、省《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為我市物流業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江蘇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將連云港市定位為新亞歐大陸橋重要物流樞紐城市,提出我市應利用交通區位優勢,進一步優化物流資源配置,提升我市在全國物流系統中的戰略地位。我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為物流業振興提供了基礎支撐。
(二)發展現狀
1.物流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2008年,全市實現物流業增加值36.9億元,增長19%。完成公路貨運量5862萬噸,連云港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01億噸,進入了億噸大港行列,集裝箱運量達到300.1萬標箱,同比增長49.8%。
2.物流業發展政策環境不斷改善。《連云港市現代物流發展規劃》、《連云港冷鏈物流發展規劃2008-2020年》和《連云港市現代服務業“十一五”發展實施綱要》,為我市物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物流業發展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我市綜合交通體系發達,新亞歐大陸橋和同三、連霍、連臨高速公路共同構建了向西、向南和向北的對外主通道,連云港港口與世界154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個港口建立了貿易關系。內河水系發達,通榆河、鹽河及連徐水運通道將陸續實施;機場可供大中型飛機安全起降;沿海鐵路即將開工建設。港口國際物流園區、金港灣國際物流園區等相繼開工建設,45萬平方米的中云港口物流園建成投入運營;連云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加快建設。
(三)存在問題
我市物流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與港口配套的公路、鐵路、內河集疏運體系還不通暢,物流集散功能較弱;二是物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無法適應物流增長需求;三是物流企業服務單一,規模較小,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水平較低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現代物流業發展和水平的提高。
二、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工作思路
以《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和國家、省相關政策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為目標,以連云港港和新亞歐大陸橋為依托,以港口中云物流園區、金港灣國際物流園區、金港灣保稅物流中心(B型)、海州農產品物流園等骨干園區為載體,以現代物流技術為支撐,整合各類物流資源,將我市物流業發展成促進東中西區域經濟發展、為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務的現代物流業。
(二)發展原則
1.依托交通條件,發揮港口優勢。充分發揮港口、鐵路、公路等區位優勢,集聚各類要素資源,加快推進我市物流業發展。
2.打造物流平臺,促進產業發展。依托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平臺及公共物流信息平臺,不斷提高貨物流通效率,為我市產業發展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務。
3.堅持市場導向,營造政策環境。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積極營造良好的物流環境,注重投資效益,扶持重點物流項目。
4.創新服務方式,不斷提高物流水平。強化現代物流理念宣傳,不斷創新物流服務內容和方式,深化企業物流改造,提高服務水平,注重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主要目標
充分發揮區域、交通、資源等優勢,物流集聚效應顯著增強。到2012年,將連云港打造成為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和現代物流樞紐城市。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6億噸,集裝箱突破600萬標箱;連云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建成使用,省級以上開發區和重點工業園區全部建設成為功能較為完善的物流中心。通過制造業、商貿業與物流業的產業互動,不斷提高物流社會化和專業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節能環保、便捷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全市物流業投入和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0%和16%以上。
三、發展重點
(一)著力優化物流空間布局
根據《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連云港市現代物流發展規劃2004—2020年》的總體要求,以港口區域物流、保稅物流和國際物流為重點,優化調整物流發展布局,加強物流與港口、城市、開發區之間的協調發展,加快建設連云港保稅物流園區、連云港港口中云國際物流園區和南北兩翼物流中心,各縣區按照規劃要求合理布局物流園區,為我市物流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二)加快推進物流載體建設
突出港口集疏運體系的相互配套銜接,提高港口基礎設施水平,大力發展臨港產業、港口信息、港口商務、轉口貿易,開展保稅物流和國際物流服務。重點推進金港灣國際物流園區、朝陽國際集裝箱物流園區、糧食物流中心、棉花物流中心、水產品物流中心和商貿物流中心等物流園區建設;加快開發區物流中心、國際商城、中儲物流中心、海棠路水產品物流中心、空港物流中心和市農產品交易中心等物流園區規劃建設,做到物流園區與中轉聯運設施同步建設;著力完善綜合運輸系統,促進各種運輸方式與港口之間有效銜接。
(三)全力培育現代物流企業
鼓勵現有的運輸、倉儲、貨代、快遞等企業向綜合性現代物流企業轉型,特別是港口物流企業、鐵路物流企業、交通物流企業等傳統型物流企業,加強設備更新、技術升級、功能整合和服務延伸,通過政府扶持和企業再造工程的實施,培育一批品牌物流企業、發展一批專業物流企業、帶動一批中小物流企業、引入一批知名物流企業。
(四)全力推動重點產業物流發展
促進重點產業物流發展市場化和專業化,鼓勵制造類企業剝離自身物流功能,外包物流業務。同時,通過重點產業物流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壯大第三方物流市場,促進產業與物流之間互動發展。
(五)促進港口現代物流發展
依托港口各類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物流企業特別是大型現代物流企業來連投資,促進港口物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同時,加強物流信息平臺建設,不斷完善港口物流功能。
(六)積極扶持重點物流項目
根據我市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空間布局,對區域性物流園區(中心)建設工程、城鄉物流配送工程、大宗商品和特殊商品物流工程、物流信息和新技術應用工程以及大型專業市場群物流配套工程等重點項目給予扶持;建立重點物流項目評選機制,按照其規模、投資額和功能等標準評定重點物流企業,完善準入許可手續;強化物流園區(中心)管理,積極招引對物流園區(中心)發展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重點物流項目(詳見附件)。
(七)促進物流與其他產業聯動發展
加強物流業與制造業、商貿業之間的互動發展,積極引導商貿企業、制造類企業樹立現代物流理念,按照分工協作原則實施流程再造。依托臨港產業發展,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鼓勵企業發展物流外包,搭建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互動交流平臺。推動商貿業與物流業互動發展,整合農副產品批發、水晶交易等大型專業化物流交易市場,形成一體化物流服務體系。
(八)加快開發應用先進技術
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企業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積極推進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改造。加快物流行業公用信息平臺建設,鼓勵區域間物流平臺信息共享;大力推廣集裝和單元化裝載、無線射頻識別(RFID)、電子數據交換(EDI)、貨物跟蹤、自動分揀、自動導引車輛(AGV)等新技術及相關裝備的研發應用,提高物流創新能力。以市物流行業協會為推進主體,積極開展物流行業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加強行業內部信息化、標準化建設經驗交流,加強行業及地方物流標準制訂,引導有條件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
(九)創新現代物流模式
利用出口加工區疊加的物流保稅功能和保稅物流中心(B型),積極開展港口物流信息服務、臨港流通加工、區域配送等增值服務,延伸服務領域和范圍,優化服務模式,滿足客戶日益多樣化、復雜化的需求。鼓勵企業運用供應鏈管理與現代物流理念,推動物流與供應鏈融合發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鼓勵企業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積極開展及時配送、共同配送等現代物流服務,提高運作效率和服務水平;鼓勵企業加快發展逆向物流、綠色物流,促進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為我市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十)完善城鄉物流配送體系
積極推動城市配送網絡與農村物流服務網絡建設,構建便捷高效、綠色安全、城鄉一體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加快城市物流配送項目建設,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網絡,建立面向流通企業和消費者的社會化統一配送機制。加快農村物流結點培育和建設,建立適應農村物流分散性、季節性、多樣性要求的流通網絡,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規劃引導作用,完善物流產業規劃
強化物流規劃的引導作用,加快推進物流園區及物流中心等專項規劃,做到物流園區(中心)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緊密銜接;開展“十二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研究,嚴格按照規劃批準物流項目,完善物流項目建設所需的土地、交通、水電等配套服務。
(二)強化區域聯動機制,建立健全物流網絡
依托連云港港、新亞歐大陸橋等區域性物流載體優勢,加強與港口內陸腹地、周邊省市,以及相關省市的物流合作。與相關省市共同研究制定促進區域物流合作的行政管理、交通管理和收費政策,打破貿易壁壘,疏通區域物流通道。加強我市區域性物流結點建設,推動構建跨區域物流信息平臺,加快區域性通道的規劃建設,為物流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支持。
(三)整合物流信息平臺,合理配置物流資源
大力支持物流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整合連云港大陸橋國際信息中心、口岸公共信息平臺、政府公共信息和國際商務中心信息平臺等的相關功能模塊,建設連云港市公共物流信息平臺。
(四)加快暢通綠色通道,提高冷鏈物流效率
逐步規范道路運輸環節的不合理收費,優先向從事冷鏈物流車輛發放貨車進城通行證,在此基礎上對從事第三方物流服務的配送車輛予以扶持,從政策、財力、人才等方面提供優先發展條件;鼓勵企業規劃配備專業的冷鏈物流配送車輛和停車場,對相關車輛統一停放管理以及專業檢修維護;在完善檢驗檢疫機制的基礎上,暢通農副產品運輸綠色通道。
(五)制訂行業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認真貫徹落實《江蘇省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實施綱要》,以及國家、省、市關于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土地、稅收、收費、融資和交通管理等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我市促進物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加大對物流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調整物流服務的價格政策以及工商登記管理政策,切實營造物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六)拓展項目融資渠道,搭建銀企對接平臺
鼓勵外資、民資等社會資本投向物流業,鼓勵物流企業通過銀行貸款、股票上市、發行債券、增資擴股、企業兼并、中外合資等途徑籌集資金。搭建銀企對接平臺,定期組織金融機構召開重點物流項目銀企對接會,向銀行推薦重點物流項目和骨干企業,促進銀行與企業間的有效溝通,進一步拓寬物流項目融資渠道。
(七)依托高校資源優勢,建立人才培養機制
制訂科學的人才培養計劃,利用高校以及各類社會培訓資源,建立物流人才培養基地,開展“學歷教育、職業培訓、資格認證”等多層次的物流人才培養。同時,進一步加強與國外物流教育培訓機構的合作,培育國際性物流人才。
(八)充分發揮物流行業協會職能
強化市物流行業協會自身職能建設,充分發揮市物流行業協會職能作用,加強行業內部經驗交流,推廣物流行業標準,加快物流業改造升級,促進物流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九)完善物流統計制度,強化項目考核
建立健全物流體系和覆蓋全社會的統計制度,定期開展物流業統計調查工作。加強已認定物流項目的考核管理,實施項目責任制,保障重點項目順利實施,對私自改變用地性質,經營范圍與審批不符的企業,予以糾正和嚴肅查處。
附件:重點物流項目
附件
重點物流項目
一、港口物流載體工程。連云港市保稅物流園區(B型)、萬港國際綜合物流產業園、朝陽國際集裝箱物流園區、金港灣國際物流園區、徐圩物流園區、柘汪臨港物流園區、灌南半島物流園區、灌云燕尾港物流中心。
二、農產品物流基地(園區、中心)工程。連云港海州農產品物流園(四季農產品交易中心)、連云港市新海糧食物流中心、連云港天緣冷鏈物流配送中心、連云港雨潤冷鏈物流中心、連云港蘇豫棉花物流中心、贛榆縣潤恒物流中心、贛榆縣糧食物流中心、東海縣糧食物流中心、灌云縣楊集棉花物流中心、灌云農產品物流中心、灌南縣農產品冷鏈物流、海潤糧油物流中心。
三、水產品物流基地工程。連云港市贛榆縣海頭水產品冷鏈物流中心、連云港市海棠路水產品物流中心、連云港好望角海產品物流中心。
四、商貿物流中心工程。連云港市國際商城物流園區、連云港市萬聯國際物流園、連云港市海州灣物流商貿城、灌云商貿物流中心、東海建材物流中心、灌南商貿物流中心、開發區商貿物流中心。
五、其它專業物流中心。連云港班莊石材物流園、連云港生產資料物流中心、東海水晶物流中心、贛榆縣經濟技術開發區現代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