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k12498411/2005-00210 | ||
發布機構 |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 | 發文日期 | 2005-01-20 |
標 題 | 關于大力發展農村沼氣的意見 | ||
文 號 | 連政辦發〔2005〕8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關于大力發展農村沼氣的意見 | ||
時 效 | 根據《連云港市人民政府關于宣布廢止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決定》(連政發〔2018〕11號),此文件已宣布失效。 | 文件下載 |
關于大力發展農村沼氣的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有關單位:
為加強農村能源和生態環境建設,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現就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村沼氣建設提出如下工作意見:
一、指導思想
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以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建設為抓手,加快沼氣進村入戶步伐,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以實施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清潔家園的“三清工程”為重點,以建設綠色連云港和生態市為目標,以沼氣建設為紐帶,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的綜合整治,全面推動生態農業建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生態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推進四級聯動建設,不斷加強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二、目標任務
2005年,全市新發展沼氣用戶0.5萬戶,其中東海縣0.3萬戶,贛榆縣0.1萬戶,灌云縣、灌南縣各0.05萬戶。年末,全市沼氣用戶達到10萬戶,其中東海縣5.5萬戶、贛榆縣3.2萬戶、灌云縣0.5萬戶、灌南縣0.5萬戶、海州區0.1萬戶、連云區0.1萬戶、開發區0.05萬戶、新浦區0.05萬戶,建成沼氣示范村24個,沼氣示范鄉鎮8個,東海縣建成沼氣縣。
三、基本原則
(一)堅持尊重群眾意愿、統籌規劃的原則。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因地制宜搞好區域布局,規模推進;尊重群眾意愿,不強迫命令,在同一鄉鎮、村內可分期分批實施。
(二)堅持“推投資、準受益”的原則。加大對沼氣建設的投資力度,以農民自籌為主,財政資金補助為輔,同時作為農業資源開發、扶貧等重要項目。
(三)堅持與發展生態農業相結合的原則。通過開展沼氣綜合利用,延長生物鏈、產業鏈,實現農業生產良性循環,發展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
(四)堅持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嚴格按照欄舍、廁所、沼氣池“三結合”及改圈、改廁、改廚、改水、改園(庭園)“五改”的要求,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沼氣池,美化農戶庭院和村容村貌。
四、建設內容
(一)工程建設。沼氣示范戶新建一座8m3以上的沼氣池,有條件農戶安裝一臺太陽能熱水器,開展改圈、改廁、改廚、改水、改園“五改”工作,發展菜、果、糧、畜、禽、花等種、養、加項目的綜合利用,每戶開展沼氣綜合利用兩項以上。
(二)網絡建設。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服務網絡,到2006年,培訓管理工作人員100人、沼氣技工1500人、太陽能技術骨干1000人、新增沼氣用戶1萬戶,全市累計達沼氣用戶8萬戶。
(三)標準建設。沼氣村戶有沼氣率達80%,沼氣鄉(鎮)戶有沼氣率達50%,沼氣縣戶有沼氣率達30%以上。
五、組織保障措施
(一)因地制宜,科學制定規范。將沼氣生態農業建設同當地的水、田、林、路、庭院、集鎮建設統籌考試,統一規劃,明確沼氣建設重點區、推廣區和輻射區。重點選擇城鎮郊區、公路沿線、養殖業和種植業生產基礎較好的地方優先發展,每年集中在一批鄉(鎮)、村連片建設,確保實施一片,成功一片,受益一片。要圍繞當地農業資源和主導產業,培育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體系,發展生態特色農業。
(二)廣泛宣傳,營造濃厚氛圍。各地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擴大宣傳聲勢,統一廣大干群對這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的認識,營造大力發展沼氣的氛圍。要通過算帳對比、現場參觀、現身說法等形式,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沼氣的好處,激發自覺發展沼氣的積極性。要把沼氣效益與扶持政策、技術培訓服務等一起宣傳,讓群眾明白、放心,解除后顧之憂。
(三)強化管理,保證建設質量。一要加強質量管理。嚴格質量管理、檢查和驗收制度,實行“五統、四包、三卡”確保沼氣建設工程質量。“五統”,即市、縣農能部門統一培訓沼氣技工;統一安排施工技術人員,實行持證上崗,嚴禁無證施工;統一施工圖紙,原則上以村為單位統一池型;統一由市、縣農能部門供應沼氣配件,嚴禁使用劣質沼氣配件產品;統一驗收標準,沼氣池建成后要經縣農能技術人員驗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技工建池實行“四包”,即包建、包維修、包教會使用、建壞包賠償。在建后管護上實行“三卡制”,即建立建池卡、驗收卡、保修卡。二要加強資金管理。實行項目資金統一管理,專款專用。項目資金到位后,全部落實到建池戶,并登記造冊,強榜公布,嚴禁挪用。三要加強項目管理,對建設沼氣池生態農業涉及到的所有項目,要分別建立工程管理、資金管理檔案,嚴禁搞重復建設,套用項目資金。四是加強跟蹤管理。堅持建管并重,建池與綜合利用并重,杜絕重建輕管和單一用能現象。要健全服務體系,做到縣有服務中心,重點鄉鎮有服務站,村有服務網點。
(四)政策激勵,積極引導發展。各級要把沼氣建設作為農村小型重要公益事業來支持,適當安排專項建設推廣經費。各地要加大項目申報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沼氣專項資金、農業開發資金、扶貧資金、產業化資金、科技三項經費,對建池進行補貼。衛生部門要把沼氣建設與農村改水、改廁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推行沼氣改廁,對沼氣改廁的農戶予以補助。扶貧部門要把發展沼氣作為扶貧到戶的重要項目。
(五)精心組織,切實加強領導。市委、市政府已將其作為一項民心工程、富民工程,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內容。各地要建立健全縣、鄉(鎮)沼氣生態農業建設領導小組,在農技服務部門現有農技人員中明確1人負責沼氣建設工作。各級農能部門要在各級政府及農業部的統一領導下,負責農村沼氣建設的管理技術培訓等。市、縣農業部門要搞好總體規劃、綜合協調和技術指導,計劃部門要把發展沼氣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林牧漁業部門要把發展沼氣作為生態養殖的重要途徑,環保部門要把發展沼氣作為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加大目標考核力度,將任務層層分解到鄉、村,實行定期檢查考核制度。
二○○五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