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從市農科院了解到,今年我市新增6個洋蔥新品種通過認定,“連蔥”系列洋蔥品種已達21個,形成了早中晚不同熟期、黃紫白不同皮色及扁圓不同球形的多樣化中日照洋蔥品種體系,解決了洋蔥種業“卡脖子”問題,實現了我國洋蔥主栽品種的國產替代。近兩年,“連蔥”系列洋蔥品種在連云港、徐州、鹽城、濟寧、泰安、濰坊、商丘、開封、南陽、淮北、阜陽、合肥等洋蔥生產區廣泛種植,累計推廣30萬畝左右,占我國中日照洋蔥適栽面積20%以上。
昨日上午,在市農科院試驗基地,一批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種質資源的整理和分類,做好親本提純及雜交組配的計劃。而在農科院的實驗室,另一批工作人員利用分子標記開展不育株和保持株的鑒定,加快洋蔥優良品種的選育進程。
近年來,針對我國洋蔥品種結構不合理、育種效率低、進口品種價格昂貴、自主品種及產業化技術缺乏等突出問題,市農科院洋蔥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在多項省、市級項目的支持下,以洋蔥種質創新和優質新品種選育為核心,挖掘優異種質資源,建立高效育種體系,選育順應產業發展趨勢的優質新品種,集成創新產業化關鍵技術,實現了新品種大面積推廣應用。
“我們發明了種球貯藏、小株留種及種子采收、加工等洋蔥繁制種技術,集成創新了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綠色生產技術,組裝了洋蔥套種南瓜、套種辣椒等高效栽培模式,新技術、新模式的應用顯著提升了我國黃淮地區洋蔥生產水平。”蔬菜研究室主任楊海峰研究員說。
依托省農科院“亞夫科技服務”項目,市農業科學院洋蔥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建立亞夫科技服務工作站1個、亞夫科技服務工作室5個,對贛榆、東海、灌云等縣區洋蔥種植戶開展從品種選擇到產品銷售的全程科技服務。按綠色發展需求開展訂單種植,價格有保證,讓農民吃上了“定心丸”,助農增收的同時也為加工企業提供符合質量要求的穩定的加工原料,增強我國洋蔥加工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我種植的洋蔥品種是‘連蔥11號’,與過去進口品種相比,產量、品質相同,而畝用種成本由1000元下降到現在的300元,產值相等的情況下,畝用種成本節約了近700元。”陳繼超是東海洪莊鎮溝南村洋蔥種植戶,5年前他開始種植洋蔥,自從接觸市農科院亞夫科技服務團隊后,在育苗、定植、施肥、打水、采收等生產關鍵時期,市農科院洋蔥專家都到地頭示范指導,近兩年他家的洋蔥品種和產量都很好,個頭大、顏色鮮亮,50畝地年純收入15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