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寒的清晨,隨著太陽慢慢升起,海州玉帶河畔彩色步道上的健身市民越聚越多,小小的健身廣場上有人跳起廣場舞。看河畔綠樹成行、河道清流和緩,附近居民好不愜意。大家已習慣每天來此休閑健身,這是港城市政設施更新和河道清理后群眾樂享綜合治理成果的真實寫照。在東部城區和贛榆城區等地,市政設施更新帶來的福利也正慢慢釋放,大大小小的“城市客廳”正變得越來越敞亮。
我市市政建設“內外兼修”,在完善市政設施更新改造之余,持續推進城區雨污分流工程,僅去年就完成更新改造污水處理設備201臺套,增加污水管線58.9公里、排水(雨水)防澇管線23.2公里,各縣區建成區雨污分流改造細部工程幾乎深入每一個居民小區。
城區雨污分流此前并不完備,1995年以前建成的居民小區、商服單位等大都未實施雨污分流,這無疑對城市水體造成一定污染。“以前輕易不敢開窗戶,外面的龍尾河味道太大了。”家住海州區龍西南路的鄭國成說,“現在不一樣啦,出門就是河邊的口袋公園,河邊健身太爽了。”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雨污分流問題,我市及早拿出一攬子雨污分流規劃。規模雨污分流整治工程自2019年上半年啟動,其中海州城區共分為11個片區,覆蓋區域超過53.5平方公里。在推進雨污分流改造中,我市還結合城市水體特點,優先解決了西鹽河、龍尾河等污水收集與處理問題,在小區改造、低洼片區改造及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中均加入雨污分流理念,并對城郊實施鎮區和行政村生活污水綜合治理,以保障流經地斷面水質優良。主城區還完成了約300公里雨污管網及雨水方涵缺陷檢測,并根據檢測結果完善雨污管網分流改造。
城市“斷頭路”陸續打通,主次干道城市家具標準化配置有目共睹,背街小巷和便民路市政配套持續更新中,這給市民帶來的舒適與便利實實在在。
“以前從大慶東路到西小區買菜,必須先繞到朝陽橋或鹽河橋才能成行。”家住海州河運路附近的張志銀說,“前兩年大慶橋建成以后,大慶東路和大慶西路終于連成一線,出門再也不用繞路了。”從前老鄰居們晚上出門散步,還要摸黑走,而且家邊小路坑坑洼洼。如今家邊的幾條便民路全部整平并鋪上了瀝青,還加裝了太陽能路燈,張志銀笑稱“出門就踏上了幸福的小路”。
城市“斷頭路”的打通和背街小巷的整治以及相關道路市政設施的更新,讓市民告別“行路難”之余變得更愉悅。2024年我市打通了文昌路等5條“斷頭路”,加上此前貫通的雙擁路、玉帶路等20多條“斷頭路”,城市交通“微循環”得到了空前改善;數以千計的城市背街小巷和便民路均完善了市政設施配套,市民出門變得更加舒適便捷。去年下半年,人民路、凌洲路等城市道路城市家具的進一步提檔升級,又補齊了相關城市邊緣片區的市政配套短板。遍布城市社區、河濱綠地和口袋公園的健身廣場成了清清爽爽的“城市客廳”,成為市民每天必去的網紅“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