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建成6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
昨日,殘疾人管吉雷早早來到位于江化社區的佰樂福超市,這是海州區首家“殘疾人超市”,“社區幫我聯系企業,讓我在家門口超市當起了管家。”管吉雷說。近年來,海州區把穩就業作為首要任務,以鄉鎮街道為基點,建成新海街道星化社區、幸福路街道文化社區、郁洲街道西鳳社區等6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打造江化社區助殘就業品牌等。截至6月底,各服務站已兜底幫扶全區近200名低收入人口、殘疾人、特困職工家庭成員等五類困難人員就業。
走進江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一處展廳里,能看到整齊排列的漁網加工件、一次性抽紙盒等,這些不少都是轄區殘疾人做的。而在一處小工作室內,六七位殘疾人正在手工制作市面上流行的魔術卡。據社區負責人介紹,社區包括低保戶、重度殘疾等困難人群大約有60人,他們結合實際,打造了這處殘疾人之家,截至目前,已為轄區23名殘疾人解決就業。殘疾人吳磊就是這樣一個受益者,“原來我啥都不會,只想拿著殘疾證坐公交車出去解悶。到了這里后,我做過一次性手套、餐巾紙,社區還幫我解決了社保醫保問題,每月還能賺1500多元,找到了自信心。”吳磊開心地說。
掌握一技之長,是不斷拓寬自我就業渠道的基石。一直以來,海州區針對困難就業人群,不斷強化技能培訓,讓他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寬。穿戴甲培訓是幸南社區帶領轄區婦女積極探索就業培訓新模式的有益嘗試,也是幸福路街道“家門口就業”的試點項目。他們與商戶積極對接,依托社區“幸福會客廳”直播平臺,采用“培訓+就業”的模式,線上線下招募學員,開展就業指導服務、免費崗前培訓等,為轄區“全職媽媽”等無業、失業、低收入群體提供多種就業渠道。截至目前,項目已吸納周邊群眾30余人。
脫貧靠的是“授人以漁”,致富靠的是“造魚塘”。海州區依托“創業帶動就業”的理念,持續搭建發展平臺,讓困難就業人群在創業中不斷挖掘自我價值。文化社區智翼空間是轄區創業者的孵化基地,還為轄區內具有創業和就業意愿的殘疾人定期舉辦電商專題培訓班,達到培訓與創業雙贏的效果。江蘇財八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就是成功孵化的案例之一,并為附近困難群眾解決10多個就業崗位。而依托家門口就業服務站,海州區正著力打造“創客中心”,并在今年實施“創業扶持政策+精準服務措施”創業服務鏈條,搭建創業者、創業導師、融資機構等優質資源平臺,并將創業活動定期化、定點化,舉辦創業政策研讀講座、創業培訓班、創業沙龍、創業大賽等活動。
海州區人社局就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繼續落實好各類優惠政策,升級海州創業服務團,爭取更多專家、學者、優秀企業家加入,提供更加便利的創業要素。同時創優“梧桐樹”家門口就業服務品牌,新打造家門口就業服務站6個,今年努力實現就業困難人員就業3000人,兜牢社會民生底線。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