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四季豐收的藍色牧場——連云區推進沿海地區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
11月的連島海域處處是豐收的場景。在位于西連島村的漁港經濟區碼頭,漁民們正忙著將一筐筐的壇紫菜運送上岸。“馬上又要開始采收9月投苗的生蠔,接著又是條斑紫菜的集中采收期……”漁民孫中旺忙碌中抬頭說了一句,而喜悅更是溢于言表。
喜悅的背后是變化。通過科技賦能與全產業鏈布局,連云區積極打造國家級漁港經濟區,漁業養殖破解了海域季節性閑置的難題,將傳統近海捕撈業升級為資源高效利用、四季豐收的現代“藍色牧場”,海上牡蠣園以及海珍品綜合立體養殖試驗等一系列項目的強勢推進,為沿海地區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連云方案”。
突破傳統瓶頸 激活海域“空窗期”
坐擁118公里海岸線,海域面積1600平方公里,近海可養殖海域5.3萬公頃的連云區,曾長期受困于傳統紫菜養殖的“季節性閑置”難題。每年4至8月,海域陷入“空窗期”,如何激活這片藍色國土成為當地漁業發展的關鍵課題。
“今年5月啟動試養的200籠鮑魚已全部售罄,初步達到預期目標。基于試養階段積累的寶貴經驗,新一輪鮑魚與龍須菜養殖計劃于明年4月正式開啟,將重點優化養殖技術標準、細化流程規范,同時穩步擴大養殖規模,推動項目提質增效。”連島海域的鮑魚養殖企業負責人張維松說。市海洋與漁業發展促進中心和連島街道牽頭,組織連云區林業和海洋局、江蘇海洋大學等單位,爭取省級專項研究資金244萬元,通過技術引進與模式重構,在連島近岸和外海兩個海域探索開展海珍品生態立體養殖試驗,建立三級立體養殖示范區,實現“時間連續+空間分層”用海。
創新采用南北水溫差異驅動的“候鳥式”鮑魚養殖模式,成功將鮑魚生長周期縮短30%。每年4月中旬至10月,連島海域水溫穩定在15~29℃,鹽度條件適配,鮑魚藻類攝食效率高、生長速度快;待冬季連島水溫降至14℃以下時,鮑魚便轉場至福建羅源海域(水溫15~22℃),確保生長活動持續正常。這種依托南北水溫差異的季節性跨海域轉場養殖,有效延長了鮑魚全年有效生長期,為產業提質增效筑牢堅實基礎。
事實證明,這種探索性嘗試不僅激活了海域“空窗期”,也填補了江蘇高附加值貝類養殖技術的空白,更為漁業多元化發展打開了突破口。
打造海上牡蠣園 構建綠色養殖閉環
采訪中我們還了解到,連云區在建設“藍色牧場”的過程中,創新成為一個關鍵詞。而“以藻養貝、以貝促藻”的生態循環是“藍色牧場”的核心創新。
與傳統單一養殖相比,該模式讓海域資源利用率翻倍,實現了“養海”與“用海”的統一,推動了漁業與生態的和諧共生。 據悉,連島海域養殖龍須菜充當“海洋凈化器”,高效吸收鮑魚排泄物中的氮磷營養,降低海域富營養化風險;鮑魚攝食龍須菜的同時,其代謝物又成為藻類的天然養分,形成零污染、低能耗的養殖閉環。
據悉,2021年之前,連云區海上養殖品種以條斑紫菜為主,受氣候異常變化、養殖規模過大以及養殖品種單一等不利因素影響,紫菜養殖出現病害頻發、逐年大面積減產、漁民增收不理想的情況。為破解困局,區漁業部門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扶持本區水產養殖企業和養殖戶加強與山東、福建及大連等地的水產養殖企業(養殖大戶)合作,在適度調減紫菜養殖面積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牡蠣新品良種養殖。
目前,全區已投資6億多元,興建“海上牡蠣園”,發展牡蠣養殖12.5萬畝,打造以牡蠣養殖為特色的田園型海洋牧場。主導養殖品種為牡蠣、條斑紫菜,其中牡蠣養殖12.5萬畝、條斑紫菜養殖面積近10萬畝,底播貝類(毛蚶、魁蚶、藍蛤)6萬余畝、海參1.5萬畝。
向深遠海要空間 積極踐行“大食物觀”
創新之外,是連云區漁業產業全鏈條布局的有益嘗試。
眼下,從一粒苗到一片海的全過程已經在連云初步實現。在苗種端,建設現代化水產苗種基地,年培育魚蝦蟹等優質苗種超2億單位。在加工流通端,鼓勵水產品加工企業強化新技術應用,發展精深加工;云港冷鏈產業園累計投入5.69億元,建成冷庫、高標倉等設施,為水產品保鮮流通提供堅實保障。此外,云山海洋科創園建設快速推進,目前5.3萬平方米樁基已完工,三個車間主體工程有序開展,建成后將強力支撐全區海洋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鏈末端延伸至休閑服務業,連云區還實現了漁旅產業的充分融合。連云區加快海洋牧場建設,利用開海時節舉辦特色活動,讓游客享受“游海島、吃海鮮、享海趣”的樂趣,成功帶動了民宿、餐飲等業態的發展。“十四五”期間,連云漁港經濟區先后入選省級、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試點,獲批財政資金4億元。
與此同時,當近海空間日趨飽和,向深遠海要食物、要空間,便成為連云區踐行“大食物觀”的必然選擇。發展深遠海養殖和遠洋捕撈,有效拓展了漁業生產的新空間。代表之作是國內首艘南極磷蝦專業捕撈加工船“深藍”號的常態化運營,其本漁季更以7.1萬噸的捕撈量刷新全國單船單季紀錄,累計捕撈量達14.5萬噸。與此同時,車牛山島海珍品養殖基地、高公島漁旅綜合體等項目的推進,標志著連云區向深遠海進軍的步伐不斷加快。
連日來,連島海域一項顛覆傳統海水養殖的創新實踐正在悄然進行。體長45~50厘米、體重約2000克的2000尾三文魚苗被成功引入指定海域布放深水抗寒網箱,這標志著連島街道正式啟動三文魚冬季試養工作,邁出了發展高附加值海水養殖產業的關鍵一步。三文魚作為高端水產品,市場需求持續旺盛。連島街道此次冬季試養一旦成功,將顯著提升當地海水養殖業的產品附加值,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