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幾何中心 繪寫宜居新卷
清晨的市開發區,花果山總部經濟中心前車流如織;昌圩湖公園里,孩童嬉戲、老人閑坐;新海高中開發區校區書聲瑯瑯……“十四五”以來,這樣充滿生機的畫面,已成為這里的日常風景。
五年間,市開發區堅定踐行“港產城人”融合發展理念,錨定“蘇北最高、沿海一流,現代化新港城幾何中心”目標,通過規劃引領、基礎建設與精細治理同步推進,實現了城市從“拉開框架”到“提升品質”的跨越。如今,這里既有靚麗的“面子”,更有溫暖的“里子”,“城美人歡、景靚業興”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科學規劃定方向 新城藍圖落地生根
從花果山北段出發,穿過下穿通道,視野豁然開朗。6車道寬敞平坦,天馬科技園、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孵化中心、中華藥港等現代化建筑沿路展開——這條發展軸線,正是市開發區科學規劃城市空間的生動縮影。
自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發展定位以來,市開發區堅持“產業+城市”雙輪驅動,以“六位一體”布局為指引,持續推進城市空間優化。產業上聚焦臨港片區,規劃“一主兩副、四園多區”結構,推動“4+N”主導產業集聚發展;生態上依托“山、河、海”本底,構建“一帶、雙廊、三軸”格局,串聯城市綠地與開放空間;服務上健全“1+2+2”公共服務體系,現代化產業新城的輪廓日益清晰。
夯實基礎提品質 民生幸福觸手可及
“下了高速看到朝陽大道,就知道到家了。”國慶期間,從北京返鄉的李先生由衷贊嘆,“幾年沒回,家鄉變得這么美!”
城市好不好,老百姓最有發言權。五年來,市開發區聚焦群眾需求,持續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路網建設方面,新建改造朝陽大道、通園路等33條道路,總里程超32公里,打通多條“斷頭路”,形成“五橫八縱”主干路網;環境提升方面,建成昌圩湖公園、大浦公園及“口袋公園”32個,新增綠化150余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1.97%,人均公園綠地16.25平方米,“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常態;民生保障方面,市一院開發區院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投入使用,蒼梧小學、新海初中開發區分校落地,“家門口上好學、看好病”從愿景走向現實。
精細治理激活力 基層服務溫暖人心
“現在小區設施全、環境好,早上健身,晚上扭秧歌,日子特別舒心!”中云街道藤花苑小區的王大娘說起變化,笑容滿面。
從“管理城市”到“經營城市”,市開發區治理方式持續創新:出臺物業管理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厘清區街與社區物業職責;通過“日常巡查+專項整治”,規范市容秩序,新增停車位7247個;累計摸排解決各類問題2584條,化解率92.26%。對物業服務企業實施ABC分類管理,形成“樹標桿、促提升、抓轉化”的梯次推進機制。落實“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推動執法力量下沉,將“問題清單”轉化為“幸福賬單”,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五年耕耘,市開發區不僅實現了城市面貌的“外在蝶變”,更完成了發展氣質的“內在升級”。從交通末梢到區域樞紐,從粗放管理到精細治理,每一步跨越都凝聚著建設者的汗水,承載著群眾的期盼。立足新發展階段,市開發區將緊扣時代使命,以城市更新為契機,持續優化產業布局、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服務品質,為“現代化新港城幾何中心”建設注入新活力,讓宜居宜業的城市答卷更有溫度、更富內涵。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