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咳嗽打噴嚏 元兇未必是流感 可能是鼻病毒在搗亂
最近身邊打噴嚏、咳嗽的人是不是越來越多?不少人第一反應都是“糟了,流感又來了”。但別急著下結論,最近的監測數據顯示,這次“幕后黑手”可不止流感,還有個低調又高發的家伙——鼻病毒。
近期,市疾控中心在流感樣病例中,已連續幾周監測到鼻病毒。而中國疾控中心第45周數據顯示:鼻病毒在流感樣病例中占比第二,在住院的嚴重呼吸道感染病例中,甚至躍居第一。這個上個世紀就被發現的“老病毒”,為何能在秋冬季節頻頻“刷存在感”?
鼻病毒,全名人鼻病毒(HRV),因為它喜歡待在人體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黏膜中,所以得名“鼻病毒”。作為呼吸道病毒家族的“資深成員”,它有著非常鮮明的特征。
首先是人群普遍易感,兒童最容易中招。市疾控中心急性傳染病防治科主管醫師沈飛虎表示,3歲以下兒童幾乎每年都會被鼻病毒“盯上”幾次,這是因為他們的呼吸道黏膜屏障尚未發育完善,且活動范圍多集中在幼兒園、游樂場等人員密集場所,增加了感染機會。
其次是類型眾多,防不勝防,目前已發現160多種鼻病毒型別,人體感染后產生的免疫力往往只針對特定型別,很難形成全面保護。
最后是全年無休,秋冬春高發,雖然它全年都可能引發感染,但隨著氣溫下降、人們室內活動增多,秋冬和春季成為它的高發時刻。
“鼻病毒的傳播能力不容小覷,主要通過飛沫傳播、接觸傳播等途徑擴散。”沈飛虎介紹。感染者打噴嚏、咳嗽時噴出的飛沫中含有大量病毒,在教室、辦公室等密閉擁擠環境中,病毒可通過空氣微粒快速傳播;公共場所的門把手、電梯按鈕、兒童玩具等物品表面,也可能成為病毒的“藏身之處”,人們接觸后若未及時洗手就觸摸面部、鼻部,極易被感染。
面對鼻病毒的高發態勢,做好個人防護是關鍵,具體可從多方面入手:勤洗手、講衛生,接觸公共物品后、飯前便后以及觸摸面部、鼻部前,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動水洗手;多通風、少聚集,在病毒高發期、人群密集場所,注意佩戴口罩,與感染者保持距離,避免密切接觸;同時還要強體質、增免疫,通過均衡飲食,適當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果,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堅持適當體育鍛煉保持心情愉悅等方式,增強自身抵抗力。
沈飛虎表示,鼻病毒通常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感染后最早可在10至12小時出現癥狀,多數在1至2天后明顯,2至3天達到高峰,7至10天逐漸減輕。其典型臨床癥狀與普通感冒高度相似,主要包括鼻塞、流涕、噴嚏、發熱、咽痛、咳嗽等,因此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普通感冒”或“流感”。
沈飛虎提醒:如果癥狀較輕,無需過度恐慌,注意休息即可自愈,但如果出現持續高熱不退、呼吸困難、精神萎靡等情況,尤其是嬰幼兒、老年人或有基礎疾病的人群,應及時就醫排查。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