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構建全省科技創新北翼策源地
12月29日,恒瑞醫藥宣布,將公司自主研發的Delta樣配體3(DLL3)ADC創新藥SHR-4849在除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范圍內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獨家權利有償許可給美國IDEAYABiosciences公司。這是今年以來,我市科技創新取得的又一項最新成果。
今年以來,全市科技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科技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主線,主動改革創新、持續完善機制,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用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全力構建全省科技創新北翼策源地。
堅持以“變”求“質” 激活科技改革“強引擎”
今年,我市聚焦重大戰略需求,一體設計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增強新質生產力內生動力。
向立體化支撐轉變。今年,我市以科技部門機構改革為牽引,由科技項目“點”上管理,轉為通過體制改革、升級科技政策、優化管理模式,推進“面”上支撐,提升創新體系效能,促進科產融合。
向產業鏈支持轉變。今年在中醫藥呼吸疾病循證研究論壇上,康緣藥業的金振口服液榮登中成藥治療呼吸道疾病臨床研究TOP榜。金振口服液是康緣藥業研制的兒童專用藥,由山羊角、平貝母、黃芩、大黃等八味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6個月-14周歲均有明確的用法用量,口感好,兒童接受度高達98%。近年來,我市加快龍頭企業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康緣藥業牽頭組建首批長三角創新聯合體成功獲批,推動中藥制造產業轉型升級,三省一市每地僅3家。成立市新醫藥產學研合作聯盟,構建貫通式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推進全市新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聚焦主導產業需求,今年組織實施市級科技項目140項,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全鏈條循環。
向多元化服務轉變。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今年,我市加快建設線上連云港知識服務平臺,線下優化科技金融生態,組織政產學研活動;連續五年開展“科技服務專家行”活動,全年“一對一”精準服務超100家企業,聚焦技術創新需求對接、科技創新政策宣貫、重點科技業務培訓,組建科技服務小分隊,主動上門“把脈問診”,助推企業創新發展。
堅持謀“新”重“質” 壯大平臺載體“蓄水池”
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
強化科技賦能,提升平臺含新量。圍繞產業發展需求,今年以來新建市級以上科創平臺45家;省內唯一中藥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成功重組,省海洋藥物和現代中藥創制重點實驗室獲批,重組新建省級重點實驗室3家。
落實雙碳戰略,提升平臺含綠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僅用4年多時間就建成投運,與中國航發燃氣輪機、杭州汽輪動力集團等簽訂合作協議,與30家單位組建用戶委員會,推動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
矢志向海圖強,提升平臺含藍量。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成為首家獲得省科技廳每年單列專項支持的平臺。深遠海裝備海上科學試驗基礎設施入選省預研培育。7000噸級試驗船即將海試,1500噸級試驗船和百噸無人艇抵連開展科研,集聚人才超120人;累計成果產出超2.5億元,簽訂對外技術服務合同近6000萬元。
堅持引“智”提“質” 打造資源集聚“強磁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一體推進“科技-產業-機制”創新,以科技創新開辟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近年來,我市優化創新土壤,讓各類創新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創新載體注活力。近年來,我市印發《花果山科創走廊科研飛地建設工作方案》,1.3萬平方米科研飛地實體運行,16家企業入駐運營,構建“研發在市區,轉化在園區”的新型協作關系。推動政校企產學研深度融合,今年以來,與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高校簽約共建成果轉移轉化連云港中心5家,累計達8家,直接促成校企合作項目13項,合同額近700萬元。累計開展產學研活動超300場次,對接企業近1900家次、對接專家超1300人次,簽訂合作協議近400項;征集企業技術需求超400項,發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近9000項。
創新主體挖潛力。我市通過加強創新主體培育,依托三張清單,構建梯次培育體系,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翻番,連續三年增幅全省前列;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實現翻兩番;4家高企蘇北率先科創板上市;省創新型領軍企業12家,占蘇北的44%;科創板上市企業、省創新聯合體數量均居蘇北第1。恒瑞醫藥、日出東方、鑌鑫鋼鐵3個項目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獎數量位列全省第4,歷年最多;獲2023年度省科學技術獎11項,牽頭完成數蘇北第2。百開盛生物科技榮獲第十三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生物醫藥初創組第3名,2家企業獲全國創新創業大賽“優秀企業”稱號,創造了我市在國賽的最好成績。
科技人才增活力。今年我市入選省科技副總192名,同比增長31.5%,總數位列全省第5,創歷史新高。參與承辦海外人才中國行、花果山英才雙創周、“一帶一路”國際青年人才交流活動等,邀請美、加、法、澳等國20余家高校院所專家教授來連,開展國際科技交流活動,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化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和資金鏈融合發展,堅持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港城資源稟賦,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更好地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以產業需求牽引技術突破,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互促共進,更好賦能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