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資源的含義是什么?
水資源是可供人類直接利用,能不斷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陸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通常以淡水水體的年補給量作為水資源的定量指標,如用河川年徑流量表示地表水資源量,用含水層補給量表示地下水資源量。地球上水的總儲量很大,為13.86億立方千米,其中淡水儲量只占2.5%;但陸地上通過全球水文循環的多年平均年徑流量有4.7萬立方千米,其中有40%分布于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
在我國水資源評價中,以全部河川年徑流量(地表水資源)和部分通過水文循環補給更新的年地下水(又稱淺層地下水)資源量為代表。全國多年平均河川年徑流量為2711.5立方千米,折合年徑流深284毫米,其中直接由降水補給的河川徑流量約占全部河川徑流量的71%,由降水滲入地下含水層,又在枯季滲出補給河流的水量約占全部河川徑流量的27%,其余2%的河川徑流量是由冰川和積雪融化水量所補給的。此外,中國境內每年由降水補給的淺層地下水多年平均年資源量約828.8立方千米.其中山丘區為676.2立方千米,平原區為187.3立方千米。但山丘區淺層地下水幾乎全部為河川基流,平原區淺層地下水近一半在枯季回歸河流,是河川年徑流量的一部分。獨立于河川徑流量之外的淺層地下水年資源量約為100.9立方千米,因此全國水資源總量是河川年徑流量與這部分地下水量之和,即2812.4立方千米。
2.何謂水體?
水體,水的集合體,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相對穩定的陸地為邊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江、河、湖、海、冰川、積雪、水庫、池塘等,也包括地下水和大氣中的水汽。按水體所處的位置,可粗略地將其分為地表水水體、地下水水體和海洋水體等三類。地表水水體由湖泊、水庫、溪流、河流或其中的一部分組成;地下水水體是指貯存于地表以下巖土層中水,由土壤、隔水層和含水層中的重力水和非重力水組成;海洋水是多種固體和氣體的水溶液,水是溶劑,其體積約占地球上水體總量的96.5%,對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具有重要意義。這三種水體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太陽能、地球表面熱能的作用下,通過水的三態變化,水在不同水體之間不斷地循環著。